吴昌硕:绘画艺术特点

20061020093154838.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吴昌硕的绘画艺术

 

      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画坛有开拓性业绩的、承先启后的一代艺术大师,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画之大成者,又是继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大家,即“后海派”领袖之一。他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并称为近百年以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名家。

 

      吴昌硕(1 844一1927)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今属孝丰县)。原名俊,又名俊卿,初字香补、芗圃,并有一个颇具戏谑幽默意味的小名“乡阿姐”。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诗文传家。吴昌硕的一生基本上是在磨难中度过的。特别是他早年1 7岁时,家乡遭逢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清军战争,为了逃避战乱流亡于浙皖一带,乱定返回鄣吴村,全村一片焦土,未婚妻和生母已先后病殁,一家九口只剩父子两人。因避难石苍坞,遂号苍石、昌石、昌硕、苍硕、仓硕。22岁后与父亲辛甲住在安城,开垦芜园.其间不倦于金石篆刻,故号苦铁.苦铁道人。29岁始离开芜园去江浙游历,以刻印谋生.故号五湖印丐。39岁时,友人金俯将赠送他一个古陶罐,故自号缶庐、老缶、缶道人。后来在苏沪期间,为怀念芜园的生活,又自号芜青亭长、破荷亭长、破荷道人。在沪于役任佐贰小官,又自嘲为“酸寒尉”.长年过着“饥看天”的生活。到了1 899年11月,由同乡丁保元之举荐,吴昌硕得任江苏安东县令,因无意官场,不善逢迎,到任一月即辞职,因刻有“一月安东令”、“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二印。直到晚年,69岁才正式用昌硕之字,并刻有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之印。晚岁因耳重听,故又号大聋、聋、聋道人,又因只有三根痣须,遂又号无须老人、无须吴。吴昌硕一生饱经时世,到晚年.诗书画印融会贯通,创大写意画新风,“天下叹服”,众望所归,执画坛牛耳,影响深远,享誉中外。

 

      吴昌硕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艺术巨匠。他真正从事绘画艺术较晚,但却能一起步便直入文人画的殿堂,逐步攀登上绘画艺术巅峰,为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开启了新纪元。其艺术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其一,吴昌硕生长在诗书之家,自幼家庭熏陶自不待言。其二,吴昌硕在金石、篆刻及书法方面的深厚功力,是其绘画艺术能借古开今的重要条件,也是他绘画艺术面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三,吴昌硕深通画理,主张“画当出己意”,重创造精神。其四,广泛交游,切磋相长。

 

20061020093155106.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吴昌硕的绘画以篆印入画,格高韵古,元气淋漓,动人心魄,使观者为之心壮。王森然《吴昌硕先生评传》谈吴昌硕日:“盖师于浩博之自然、俊伟之人格与诚挚之情感,雨承于伟大之精神也。其经历名山巨川,得天地之奇气,披读万卷书籍,摄古人之精华.摆脱一切纷靡,养内心之元神.运其奇气元神输送之笔端.留其迹象于纸上。故其章法、笔气、墨韵,无不奇特,无不饱满。”吴昌硕之画震人心魄,其根本关要在重气。昊昌硕画的布局大起大落取对角斜势,用枝干衔接以增画面气势.注重画面错综回应,枝干交播.以顺应逆,以抽藏, 巧,且于题款纵横、长短,用印的多少、大小、朱白、位置都与布局气势统盘处置。他曾说:“奔放处离不开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魄。”吴昌硕绘画布局,得益于金石篆刻修养甚多。

 

      吴昌硕绘画对色彩运用亦能有所创新。他使用的西洋红,深红古厚,配合其得益于金石治印的古厚朴茂的绘画风格,正如潘天寿所说:“以金石治印方面的质朴古厚的意趣,引用到绘画用色方面来,自然不落于清新平薄,更不落于粉脂俗艳,能用大红大绿复杂而有变化,是大写意花卉最善用色的能手。”吴昌硕善用复色,在复色中起制约,协调作用的也是红与黑,加上利用宣纸的白色。但是他的红色与黑色都是在复色的作用下起着变化,在变化中得到统一,所以使人感到既丰富又沉稳。吴昌硕用重色的斑斓浑厚与其大气磅礴的画面极相协调,是形成他画风的重要因素。

 

      吴昌硕绘画的艺术特点,以“苦铁画气不画形”、“不似之似聊象形”为宗旨,以篆法入画,所谓“强抱篆隶作狂草”,极力发挥书法“写”的表现性,以“意造”为法,“惟任天机外行”,以达到“心神默与造化能”的境界,“宣郁勃开心胸”以泄他胸中浩荡之气。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