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入扬州 古城保护有了国际“范儿”

<p>    原本杂草丛生的废弃地已被改造成新的综合低碳社区。</p>-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本杂草丛生的废弃地已被改造成新的综合低碳社区。

<p>    铰链厂旧址。</p>-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铰链厂旧址。

 

      扬州古城办所在的文昌中路上,一棵唐朝的银杏树立于十字路口。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交通要道上,人马车流都“让着”这棵古树。古树见证了扬州古城的发展起落,这也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史:春秋时期筑城,汉初易名“广陵”,隋代始称扬州,至唐朝时为鼎盛,有“十里长街”“二十四桥”。明清之后,古城逐渐式微。

 

      新中国成立之后,扬州的第一张政府令便是保护古城。1983年,扬州古城位列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历史名城之中。2002年,扬州引进德国旧城保护经验,与国际接轨,走上了不比经济指标,但求古城完整的保护性发展之路。而后,国际N G O加入扬州古城保护,与扬州一道,开发出古城保护和提高民生双结合的低碳社区样本。

 

      “社区参与”采取过程取向而非项目取向的方式渐进推动,充分考虑现存遗产保护和原住居民的综合需求

 

      改革开放之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观占据主导,扬州古城在现代化之路上走得踉踉跄跄,直到21世纪初,主政者达成共识:古城不是城市现代化的包袱,而是体现城市文明、展示城市历史、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底蕴的“最佳媒体”。

 

      从2002年起,因为国际伙伴的加入,扬州市政府告别孤独求索之路。

 

      借助中德两国政府在“生态规划和管理”合作项目内所建立的框架,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 T Z,后改名为G IZ)和国际机构城市联盟(Cities A lliance)与扬州市政府就古城保护的理念、民居修复方案和资金筹措等开展交流与合作。

 

      双方曾对扬州老城区进行了长达5年的调研,在古城的需求和潜力评估基础上确定了未来10-15年老城可持续更新的远景目标体系、分项战略计划和实施框架。

 

      然而,分项战略只是在纸面上给扬州古城保护提供建议。外来的理念如何“落地”,扬州“文化里”给出了样本:在这个位于扬州古城双东街区的老社区,运用“社区行动规划”(Com m unityA ctionPlan)的理念和方法进行“自下而上”的改造和修缮。

 

      2013年11月27日,在东关街琼花观社区居委会,李华讲述了文化里试点项目的情况。

 

      当时老城区违章搭建现象较为普遍,居民侵占公共空间,破坏了古城风貌和传统建筑的价值。在角色设定中,居民可参与社区外部空间的使用和设计,从而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而居委会负责组织集会和研讨会,并向政府部门反映居民需求;古城办负责协调并授权进行详细的研究,提交建议,监督和协调项目的实施,并决定幼儿园、诊所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场地和位置,申请实施项目的资金;建设局负责公共空间建设项目的实施;规划局负责规划事宜;发改委则应在年度预算中确定专项资金。

 

      之所以选择琼花观社区的“文化里”进行社区行动参与试点,一则因为就在古城之中,二则其公众参与基础较好。

 

      但是,让居民拆掉自己一手搭建的“违章建筑”,并非易事。居委会的工作一度进入停滞。后来,经验丰富的李华提议给每家每户发放一台一次性相机,让居民来拍摄自己的居住环境。对于现状,哪些令人满意,哪些让你感到不满意。

 

      果然,居民们都愿意用影像来表达看法。照片拍出来之后,居委会和G T Z将收集的照片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的话题中展示,再与居民们商量解决办法。李华对居民说:“你们如果说办,我们就帮大家办。如果说不办,那我们就不办,是你们生活在这个环境里,主要是为了你们。”如此,便把热心居民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国际机构注重民意的做法给李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蛮喜欢国际组织的,”她说道,“我们大家是平等的。”而后,李华也发动社区居民购买绿植,美化街巷。由居委会出资,居民自行选择、购买。“他们自己选的就用心啊,会好好维护。”

 

      “文化里”的社区参与实践为中国的历史街区改造提供了有力的范本:其一,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采取过程取向而非项目取向的方式渐进推动;其二,在保护和更新的利益天平上,综合考虑现存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保护和原住居民需求的多目标体系。

 

      2006年10月,经联合国人居署审核,扬州因在古城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成就,成为当年中国唯一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这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励。

 

      低碳社区社区居民共同遵循低碳理念,运用低碳技术来改善社区的发展状况,使社区可持续发展

 

      G T Z在民居改造方面,虽然也留下了民居改造样板,但并不十分理想。扬州建筑师季文彬直言:“老城区的房子往往成为一种负担,看上去好看,但没法用。”

 

      但2011年,美国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简称ISC )的加入,用低碳社区的概念改造新地块,刷新了老城保护的历史。ISC成立于1991年,由曾任美国驻瑞士大使、佛蒙特州州长的玛德琳·M·库宁女士发起,迄今已在全世界23个国家开展了75个双边及多边国际合作项目。

 

      2011年7月,扬州市政府和ISC签订合作协议,对原扬州铰链厂及周边社区4134平方米地块进行规划开发,将原本杂草丛生、瓦砾成片的废弃地块改造成一个集社区服务、社区低碳展示和示范为一体的综合低碳社区。

 

      ISC顾问、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教授朱隆斌指出,低碳社区是指一个社区的居民共同遵循低碳的理念,运用低碳的技术来改善社区的发展状况,使社区发展更符合可持续的理念和方式。在此,ISC引入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建立的绿色建筑标准LE E D -H,并将建筑规划设计的重任交给了扬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季文彬透露,在此之前,尚未有一个设计单位能够把老城低碳项目从规划方案到施工整个过程走完。

 

      扬州老城低碳社区示范项目位于扬州古城南河下历史街区,该区域是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最核心的4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老城区内文物古迹最为集中、街区风貌最为完整的一个街区,也是扬州目前少数尚未开发的古建筑区域。

 

      项目采用传统体块方式来组织新的社区,以与周边环境协调。形式和材料上,低碳项目使用了传统木结构、现代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多种结构形式。

 

      建筑设计全过程耗时五个月,其中,美国N G O延续了德国的做法,发动社区进行讨论。方案确定之后,项目进入施工阶段。

 

      适度改造11栋房子外表与古城其他建筑基本无异,但其“内核”却是经过低碳技术改造的“升级版本”

 

      贵技术不等于好技术,与价格相比,更重要的是技术组合。ISC在此提出了“适度技术”的理念,尽量利用老城原本的优势,维持低碳,改善生活。

 

      朱隆斌将低碳技术分为被动措施和主动措施两种。“以后老城民居改造可能主要使用被动措施,不用花太多的钱,稍微增加一些投入,就可以达到很好的舒适度。”比如外墙、屋顶保温、自然通风、日照等。在他撰写的《扬州市民居低碳导则》中,总结了九项低碳被动措施,供老城居民参考。

 

      与此同时,ISC也采用了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低碳技术,比如太阳能热水、光伏系统和地源热泵。地源热泵的投入较大,适用于集中供热空调的新建建筑,此前从未出现在扬州老城中,老城居民能否接受仍未可知。

 

      此外,ISC也采用了系统的节水措施,例如在建筑之内,使用节水器具,控制末端水压,减少无效用用水;收集屋面雨水,提升后用于庭院绿化;采取节水绿化措施,杜绝漫灌和软管浇灌;用积蓄的雨水营造微型水景观。

 

      在公共范围,则将收集来的雨水用于公共绿化、景观、浇洒道路、公共场所保洁、公共建筑冲厕等,减少自来水用量。他们还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广场、停车场等场所推广使用透水地面技术,减少硬化地面和暴雨排水量。在社区活动中心等室外人员集聚场所,采取井水雾化技术,降低局部“热岛效应”。

 

      2013年夏天,扬州古城低碳示范项目竣工。11栋崭新的古朴建筑:在坐拥粉墙黛瓦、古巷天井、微型园林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建筑的便利。

 

      11栋房子从表面看似与古城其他建筑并无多少差异,但实际上,它们的“内核”却是经过低碳技术改造的“升级版本”:在房子里,你可以用雨水浇灌绿地、冲洗厕所、洗车甚至洗脸、洗头,将免费的太阳能用于室外照明和水的加热。

 

      季文彬对低碳社区评价非常高:“为我们老城区的建设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我认为这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作品,或者简简单单就是低碳技术得到运用了,而是为我们那么多老城区品质的提升提供了内在动力!”此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居民个人抑或商业力量,都缺乏改造古城的动力。

 

      季文彬接手的江苏泰州和江西南昌的老城改造项目,将继续采用低碳社区的理念。他希望能在全国各地埋些种子,让大家都来效仿。而ISC则在完成任务之后,退出了扬州。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