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画与水墨画概念
2014-10-09 10:16:21 来源:网络转载 已浏览次
当代语境指的是当代社会生活环境和物质生产条件下所产生的意识形态、观念准则以及所指导的行为,它包含当代全方位的生活方式和评判标准。在当代语境下,中国画与水墨画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化,所以中国画与水墨画的传统概念也变得模糊、混淆。因此,有人提出“中国画”的概念应当消解而“水墨画”的概念应当重建,这一命题在学术界引发了关于中国画与水墨画的概念之争,曾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中国画与水墨画的概念
“概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形成为概念。因为概念是抽象概括出来的,所以它本身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一旦形成概念所特有的语境变化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很难给某些事物明确的概念界定。
“中国画”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我国的传统绘画;《词海》解释为:具有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由于对中国画的概念解释过于笼统、含糊,所以在当代语境下,人们对中国画概念的理解也就很宽泛了:第一,按画种来看,我国传统绘画有壁画、卷轴画、版画、漆画等;第二,按技法类型来看,有工笔画、写意画等;第三,按画家类型又有民间绘画、宫廷画、文人画等;第四,按材料来看又有木简画、纤帛画、绢本和纸本等;第五,传统绘画又有赋彩画和水墨画。
为什么中国画的概念这么笼统、含糊呢?原来,自近代在中西交流以来,特别是晚清康梁变法期间,国人盛行把本土的文化与产品称之为“国货”以区别外来之“洋货”,于是就有了“国乐”、“国剧”、“国术”等系列概念。国人就惯称当时占主流的文人画为“国画”,目的是区别外来之“西画”,因此“中国画”的概念包括了“水墨画”,这在20世纪早期的新兴美术学校开设的国画与西画课程极为常见。可见,“中国画”的概念的产生是为了表明“中国”身份的目的,是约定俗成的,并具有狭隘、片面、模糊的特征:第一,以“约定”的文人画来代替“中国民族绘画”过于片面;第二,其工具材料也是有差异的,有纤帛、绢本等,单以纸本文人画来代表也是片面的;第三,以国籍划分过于狭隘,不科学,试想油画、水彩画这些画种都没以“国”来划分。第四,传统绘画发展到当代已经出现了“变异”,创作观念、创作技法或视觉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前卫中国画比起传统的中国画来说已经是面目全非了,还算“中国画”么?所以,当代有人提出“中国画”概念应当消解。
水墨画的概念指专用水墨而不施色彩的画,也有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其基本要素是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唐代王维在《山水诀》中提到“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水墨画本身属传统绘画的一支,始于唐代,兴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传承发展,近现代受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进一步创新发展。在当代,传统水墨画又受西方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观念主义的影响,曾出现具有探索性和前卫性的“实验水墨”。毫无疑问,“水墨画”的概念在当代已经发生了变异,因此有人提出水墨画概念应当重建,并以此来消解传统的中国画概念。他们认为:第一,中国画的概念宽泛、含混、不科学;第二,消除“中国画”的“笔墨至上”观念;第三,打破或消除纯粹狭隘的“中国”之国界身份。
现今,水墨画的确在很多场合用来代称中国画,水墨画的外延扩大,一方面顺应了画种称谓上的平行性原则,如同油画、水彩画等以媒材物质来命名;另一方面,它被单独从中国画(传统绘画)大范围中抽出来,对于该画种的从事者减轻历史压力、摆脱习惯心态和切入现实情景,具有不容忽视的优越性,有助于民族绘画的现代形态探索。
顺便提及西方水墨画(Ink-wash drawing)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后被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如波洛克等特别钟爱。西方尽管有水墨画,但是他们与中国的水墨画的艺术内涵和意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水墨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包含了中国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和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精神内涵。
二、“中国画”与“水墨画”概念的厘定
从“中国画”概念的产生来看,它是中西交流的矛盾与冲突的产物,在当代语境下,人们对“中国画”概念的质疑就是对传统与现代的反思,其实质就是针对传统文人画讲究“笔墨至上”的批判。从艺术观念来看,当代的中国画应该具有当代的艺术特征,反映当代人的艺术观念和生存状态;从创作方面来看,质疑“中国画”的概念就是要打破传统中国画“笔墨至上”的唯一评判标准。其实,对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的批判从晚清至20世纪以来反映较为激烈,较突出的有以下阶段:
清代宫廷画家邹一桂等针对郎士宁的中国画(光影造型)就提出了批评,认为郎士宁之画“学者能参用一二,亦著体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这表明中国画是讲究“笔墨”的,具有特殊的审美性,郎氏所作写实性的中国画无笔墨。
“五四”期间的“美术革命”,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等提出用西方的写实主义来改造不求形似而只追求“笔墨”的中国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间,针对蒋兆和、林风眠等的作品引发了争议,这次是中国画传统“笔墨”的“写意”与“写实”的水墨之争。
80年代张仃与吴冠中的“笔墨”之争,实际就是中国画传统“笔墨”与当代抽象表现的水墨之争。当美术批评家李小山发表“中国画已经穷途末路”的言论之后,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画的大讨论。尽管这场讨论没有给“中国画”或“水墨画”的概念进行确切的、权威的界定,但是,从此至今,由于对中国画现代化与多元化的认识趋同,学术界已经无心过多争辩,“中国画”的概念既没有消解,而“水墨画”的称谓也耳尽祥熟。而且,一些艺术家受到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影响,积极探索实践,涌现了大批“现代水墨”的现象。
“现代水墨画”在八十年代以前主要以台湾刘国松为代表,八十年代初,吴冠中、周韶华、谷文达等探索、开拓发展。而后,“现代水墨”迅猛发展:如周四聪、李孝萱等为代表的“表现水墨”;以王川、刘子建等为代表的“抽象水墨”;还有王天德、王南溟等为代表的“观念水墨”等等。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现代水墨画”的出现说明了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化,但是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从概念内涵方面还是从艺术形态上来看,水墨画依然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一方面,因为当代语境下,中国画已经由传统形式发展到现代形式,出现了多种类型。著名美术评论家郎绍君先生认为,就整体而言,中国画有三种类型:
传统型:坚持传统绘画最基本的语言方式——笔墨方法,还有材料、工具和作画程式等。
泛传统型:指古典中国画的变异形态。
非传统型:指中国画变异的极端形式。
郎先生认为:“非传统型”介于中国画与非中国画之间,是一种边缘形态。如林风眠的彩墨、吴冠中、朱德群等的抽象彩墨与水墨,刘国松的彩墨拓印与拼贴,以及当代被称作“实验水墨”的一些作品。非传统型(特别是当代)的旗帜是“现代化”,因此愿以“现代水墨”为名而不愿以“中国画”,或者称为“现代中国画”。
另一方面,从的内涵来看,“现代水墨”的概念与“现代中国画”的概念也是一致的。著名美术史论家林木先生认为,“现代中国画”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立足于现代生活,其情感内核应该是生活的感受和体念。第二、它立足于传统的精神内涵而对传统作出现代的选择、阐释与创造的转化。第三、它是‘开放’的,它必须而且应该借鉴外来艺术的营养,但这种学习与借鉴是立足于民族自主的选择和需要,而不是自主地淡化和模糊。现代中国画具有鲜明特点:打破‘笔墨至上’,形式语言更丰富;制作感加强;构图形式的变化;构成观念的发展。”
综上所述,从“中国画”概念的产生来看,“中国画”的概念就包含了“水墨画”这一类型;从当代语境来看,现代“水墨画”的概念就是现代“中国画”概念中的一个类型。只不过这个类型具有“现代性”的特点,是分母与分子的关系。而且,“中国画”与“水墨画”的概念是开放的、宽泛的、多元化的。
三、结论
“中国画”概念不能消解,这恰恰就是因为“中国画”的概念过于宽泛、含混和模糊,没有明确的、科学的界定,因此也就不可能按某一方面或某一个点的特殊性来消解这一概念,否则是很牵强、片面的。尽管“现代”中国画已经突破了“传统”中国画的既定形式,有人称“新中国画”,但是现代中国画的内涵与传统是相承的,只不过是反映当代人的生活,是当代人的情感体现,它仍旧是中国画。当代语境中,中国画就是“中国民族之画”,也有人称“大中国画”,也就是说不承认“文人画”完全代表了“中国画”,它也包括院体画、民间画等。中国画正因为是“中国”的画,表明它有特殊的内涵,具有特殊身份立于世界绘画之林,同时也区别了西方水墨画。中国画有传统与现代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差异,尽管现代中国画已经打破了“笔墨之上”,但是,“笔墨”本身并不是中国画的唯一标准,只是明中后期以来的特定阶段的标准,如果以某一时段来否定“中国画”,那晋朝、唐代的绘画又怎么办?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悠久,就媒材而言就有纤帛画、水墨绢本、水墨纸本等,形式有卷轴、屏风、扇面等,如果以水墨纸本来消解“中国画”是可笑的。
“水墨画”概念不必重建。如果说传统“中国画”的概念包含了传统“水墨画”的概念,那么现代“中国画”的概念同样就包含了现代“水墨画”的概念,事实上如此,每届的全国美展就是把水墨画纳入中国画这个画种。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水墨画”去消解传统“中国画”,要把概念找到正确对应的位置,即传统对传统,现代对现代。如果现代水墨画找到了准确的位置,它便可以大胆地探索和发展,现代中国画可以包容它。当我们使用“水墨画”这一概念时,可以加上“传统”或“现代”的限定去明确其位置,至于与“中国画”概念走得太远距离的“异化”水墨作品,历史会给它公正的评价。
在当代语境中,我们没有必要在既定的“概念”(及其包含的艺术范式)的争论上大做文章,艺术史的发展要求我们对它大胆地突破、开拓和发展。同时,我们应该对中国画或水墨画的出现的多样格局批评应该提出行多元的批评标准。
参考文献:
林木.现代中国画的初步确立[J].美术,1995,(7).
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皮道坚,鲁虹.艺术新视界[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鲁虹.现代水墨二十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