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表现主义油画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油画艺术的表现性倾向在当代艺术的流程中已经形成了不可抵挡的势头。它的得来不是单纯由人数的多寡和作品的传媒效用所造成的,而主要是由其体现出的艺术精神性法则和形式法则所决定的,即表现性油画艺术在精神层面和形式层面上推进和丰富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样式。在看到西方新表现主义油画在走向辉煌后,中国表现油画在借鉴、学习、重现的过程中,所要走向的路途在矛盾中艰难并坚定的发展着。带着这种矛盾,中国表现油画在如火如荼的前行。
那么,西方表现性艺术兴起的精神理念及艺术形式是什么?西方新表现主义辉煌之后在中国怎么重现的?怎么矛盾的?
西方新表现主义艺术的理论根据在于确立精神世界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独立的主观表现进入艺术表现的范畴,使新表现主义艺术作为体现精神世界的艺术而存在。
中国的当代表现性绘画是在欧美新表现主义的影响下重现的,还吸收了西方哲学思潮、中国传统哲学与艺术观,由于人民大众的接受水平,决定了写实绘画占主流而表现绘画的非主流状态,它的受众面十分狭窄,这就造成了新表现主义在中国传统美学和本土体验之后发展的矛盾。
一、新表现主义精神理念和艺术形式的产生及其它的辉煌发展
“从灵魂深处发出尖叫,整个时代变成了一声奇异刺耳的呼嚎,艺术也在尖叫,尖叫着进入内心,为心灵而尖叫,这应该是表现主义。艺术家就应是受内心需要驱谴的创作者。甚至是幻觉、梦境、错觉、扭曲”。(奥地利的霍尔曼·巴尔的论述。)
1、西方新表现主义精神理念的来源
“人的主观性,否认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不承认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反应。”——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19世纪50年代以后击毁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并迅速传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人本主义的第一代的叔本华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生存意志”,他认为“有意志,也就有生命,有世界”。他一反古典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理性的观念,认为意识才是人的本质,不是理性而是知觉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而创立了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第二代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是德国的尼采、法国的柏格森。尼采的“权力意志”、“悲剧意识”,尼采的哲学是以反传统、尚权力著称于世的。他认为哲学的使命是变革一切旧价值,创造新价值、新理想和新文化。尼采承袭了叔本华的观点,也认为意志是存在的本质。但这种意志同叔本华的不同,是权力意志。在人生观和伦理学方面,他主张人要做超人。“超人”就是充分实现完整自我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完人。人“要成为你自己”,要敢于冒险、超越、创造。他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和价值,但人可以创造意义和价值,人生是悲剧,但必须把这一悲剧演得有声有色。尼采的思想在20世纪前期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在德国,他更是“几乎支配了德国思想界将近九十年的历史”,尤其是表现主义的最初的艺术团体“桥社”,尼采疗治世纪末文化的颓废激发了他们投身美术创作的无限热忱。
20世纪初,在叔本华和尼采的影响下还产生了弗洛伊德主义。他是一个精神病医生,他认为在人的内心深层压抑着无意识的本能欲望,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性本能欲望。社会文明与人的欲望是对立的,社会文明是在压抑本能欲望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文明的发展只能加强对人本能欲望的压抑,不可能使人幸福,因为真正的幸福是无意识欲望的满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不仅影响到哲学、文化学、宗教等领域,也影响到了文学、艺术领域。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等对表现主义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备受战争创伤的德国产生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并很快传到法国。海德格尔并不把个人的存在看作最高的本体,最高的本体是一般的存在,人仅仅是者一般存在的“看护者”和“邻居”,人生活在它的“旁边”和“周围”,是它的意义的领会这和理解者。一般的存在就是虚无,人被抛入这虚无之中,通过“对死的先行领会”而直接面对虚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继续发展。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而且把个人的存在看成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世界是偶然的、荒谬的,人被抛到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孤寂、烦恼与绝望。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是绝对的虚无,所以它也就是绝对的自由创造,人是自由的,每个人在任何时刻都可以完全自由的创造着自己的本质,这种自由在他这里达到了极致。萨特不仅确立了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而且还以存在主义哲学去研究艺术及艺术问题。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深刻危机,到处弥漫的社会异化和堕落,使得他们时时感到精神的压抑和内心的恐慌,犹如生活在梦魇之中,充满了忧郁和孤独。他们常常沉迷于无聊的幻想,在幻觉和梦境中寻找对人生和生活的安慰。在人类的精神空间为各种各样的形式所充斥,一切精神信仰都几乎被物质所溶解的年代,新表现主义依然以精神之光关照着人类灵魂的去向。
2、西方新表现主义油画的产生背景
西方新表现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都市文明不满,对机械文明压制人性和个性反感。对工人阶级表示同情,对保守的传统艺术表示反抗,要求艺术革新。他们从原始的农业社会、东方文明寻求精神安慰,并从东方和非洲艺术中吸收营养。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首先在德国生根、发展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是和德国历史上的民族传统有内在联系的,它承继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中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的特点。在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扭曲和变化的美。面对着西方所具有的古典文化空间,几百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着一种不变的永恒的秩序与理想。完美与精确的古典文化随着岁月的增加,逐渐地把人们的意识与思维锁定在相同的范围和特定的文化规则之中。
表现派美术家们强调艺术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主张不机械的摹仿客观现实,而爱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新表现主义是个复杂的文艺流派,它的成员包括不同政治倾向和思想倾向的青年知识分子。新表现主义画家反对客观地再现现实和自然,追求自我和心灵的主观表现,反对机械文明,向往原始性,以最简单化、变形和强烈的色彩、线条和泼辣奔放笔触表达作者的感受、幻觉和激情,画面使人感到刺激和不安。在表现主义作品中是找不到严谨、深入、细腻、柔和、恬静的作风的。其中有些人在社会的不平等和人类的灾难面前有一种强烈的改变现实的紧迫感,用画笔刻画社会生活的黑暗面,描绘弱小的、在生命线上挣扎的人;而也有人故意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在艺术中寻求宁静和仁慈。不少表现主义艺术家在激烈和残酷的社会对抗前,表现出悲观和动摇,在作品中流露出悲惨和伤感的情调。
新表现主义画家在其油画创作中以一种过分刺激的形式如强烈的色彩表现和锐利的笔法表现了人在探索与追求道路上的某种精神特质。表现的主题是以突出自我、反抗权威、否定现实、悖逆传统为特征,以展示一种视自己为人类精神载体的假定和对自我的病态崇拜与偏执确认。在相对自由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一块自我飘荡的空间地带,使我们透过艺术的形式了解人类审美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从而成为人们艺术地触及无限广裹神性世界的契机。
3、西方新表现主义绘画的风格与形式
表现主义艺术家的油画创作有着极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它的审美观照的对象不是客体的外表,而是能传达有机生命活力的精神图式。艺术家在对色彩、线条、形式和绘画空间二维平面性的探索,唤醒了人们对有机生命、真实之美的感知。这种油画创作形式及其表现的主题曾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油画的发展动向,并为一个世纪以来无数艺术家所钟爱,使其在所有现代艺术语言中拥有最广泛的创作者,以至于20世纪80年代,这种绘画风格经过几十年的“颠沛流离”之后又以新表现主义的面貌重新呈现,而且具有了“新”意和时代气息。它与早期的表现主义油画创作相比,是一种保留了艺术形象而又肆意夸张的艺术风格,新表现主义油画创作更强调个性张扬、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吸纳既有的文化资源,在注重情感表现的同时,更强调对时代、社会的关注和切入,历史内涵。新表现主义的油画创作往往是观念先行,较多地关注社会的主题与绘画形式上的新的突破;新表现主义油画创作是对表现主义油画创作的继承与发展。无论是早期的蒙克还是后来吕佩尔兹、伊门多夫、基弗等,它始终代表着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自我挣扎,恐惧的呐喊与自身的觉悟。新表现主义艺术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就是要挣脱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文化经验,寻求一种新的自由情感与精神上的舒展,正是这预示着新表现主义绘画的辉煌。
4、西方新表现主义绘画的辉煌发展
我们之所以称新表现主义发展为“辉煌”,实质上是就指西方新表现主义绘画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已经形成对绘画观念与形式及艺术家个人的引导作用。新表现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着艺术的新的发展潮流。
新表现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和西欧的美术思潮,萌芽于当时的联邦德国。在1980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均被称为新野兽主义或暴力绘画。1981年在纽约展出,引起美国学习德国画家表现语言的浪潮,被称为新表现主义绘画。它们在原来表现主义绘画的基础上,参照未来主义等画派的表现语言,艺术上具有新的反叛精神,表现手法是抽象表现主义,采用色面绘画的色面层次组织,亦采用了最少派艺术的直接表现法和波普艺术的形象。无具体的题材内容,追求自由表现、自由联想,强调感情的率直、天真。新表现主义艺术家恢复了德国表现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常常采用传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的形式,以巨幅完成作品。向着现代主义艺术之前的艺术史寻找灵感。他们的作品使用了现代艺术中所禁忌的传统手法,包括强烈的油彩笔触和寓言的主题,艺术家通过狂野奔放的笔触和扭曲的外形,使更早时期的表现主义艺术获得持续的发展。新表现主义的广泛影响力和视觉冲击力,标志着西方艺术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移。
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德国表现主义,拥有众多世界级的绘画大师,他们发展了来自法国的后印象主义的风格,加入德国精神,取得的艺术成就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后,德国影响力和荣誉地位的丧失,使德国人产生的失落心理是容易理解的。另一方面,德国文化传统使德国艺术家对美国文化的浅显和波普化倾向的抵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德国表现主义正是以一种充满历史和社会关怀的德国方式。德国人认为,德国文化的独特使命就是发掘原始的、精神性的图像的意义,新表现主义的探索正是这一意义的体现。
新表现主义在当今开始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界定,包括中国在内的艺术家也在学习借鉴中结合中国的东方情节发展起来。
责任编辑:小赖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