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箴:中国写实油画的现状和发展

      网易艺术: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网易艺术访谈录》,今天我们有请到了中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著名艺术家张文新老师,韩玉臣老师,油画从西方引入到中国一百多年历史了,而且油画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在西方国家它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今天我们就有请几位嘉宾一块儿聊一聊中国写实油画在美术史发展的现状,首先有请邵大箴老师跟我们聊一聊写实油画在日常中如何分辨,它有哪些特征,包括写实油画在中国目前是什么样的状态。

 

      邵大箴:“写实”这个词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中国也有“写真”,过去中国古代画里有写真这个词,“有形的描绘”这些词,写实这个艺术古今中外都有,产生最早的,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艺术开始的时候都有写实的成分,写实的因素,当然也有抽象的因素,有象征性的因素,但写实的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从古到今的艺术开始的时候都有形的描绘,这种形的描绘是描绘客观的物象,客观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人的形象、马的形象、动物的形象以及周围的形象等等,这些描绘都有写实的因素。

 

采访现场-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采访现场

 

      但写实主义这个词适用于欧洲的绘画,中国的绘画也讲写真,但没有写实主义,为什么呢?因为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人就研究了写实艺术,而且把写实艺术提高到写实主义的高度,它的艺术主体是写实主义的,是写实的,中国的艺术一直有写实的成分,写实的因素,但它没有形成西方那样用自然科学绘画,描绘客观物象,描绘人、描绘自然界的主义,自然科学作为一种基础性的东西渗透在西方艺术里,中国没有形成写实主义的体系,中国是写意的体系,写意也有写实成分,写实因素,但它不是写实主义的。

 

      欧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写实主义发展到高峰,运用自然科学、物理学、解剖学、光学,把这些自然科学的成果运用到绘画里来,所以写实主义绘画就达到了高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他们研究人体的解剖,解剖知识是通过研究尸体,解剖人的尸体来学习,中国没有,中国艺术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中国艺术家解剖尸体,希腊、罗马的艺术那么写实,它是写生的,是通过观察的,希腊的艺术家,希腊的运动员当时都是裸体参加运动训练,艺术家都在旁边观察,画的画,做的雕塑,都是相当写实的,非常符合解剖学的原理,但我们没有像希腊的艺术家解剖过尸体,没有这种记录,但他已经把自然科学的知识运用到了绘画里来,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两大体系,西方的艺术和东方的艺术,不仅是中国的艺术,包括印度的艺术,包括东方其它国家的艺术,没有像西方那样研究人体的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物理学,把这些自然科学的成果运用到绘画创作里来,所以东方艺术,比如秦始皇陪葬的雕塑,人体比例、人体造型结构也是和真实的人体相似,他就是通过观察,通过体验,通过体会做的雕塑,这种雕塑和西方的雕塑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没有像希腊雕塑那样精密的研究,肌肉、骨骼的表现,但同样非常生动,这样一来,西方艺术、东方艺术形成的体系在古典艺术范围内是两大体系,西方是写实体系,东方是写意体系。写实体系里也有写意的成分,中国东方艺术里写意体系里也有写实的因素,互相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到了19世纪末期,西方的写实主义逐渐衰微,因为照相的出现和摄影的出现,摄影机出现了,它把写实主义艺术的使命,记录现实生活的使命,相当程度上取代了这种使命,摄影同样可以反映客观物象,不需要写实绘画那么真实地去描绘,这是一个方面。

 

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

 

      另一方面还有现代人们审美趣味、审美需求的改变,20世纪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对审美、对艺术欣赏趣味的改变,西方写实主义逐渐的衰微,衰微原因很多,我不多说,在20世纪初期,西方写实主义衰微的时候,中国这时候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就是民族主义革命阶段,就是五四运动,辛亥革命,中国这个时候派了很多艺术家到欧洲学习,欧洲的写实主义绘画已经衰落了,但徐悲鸿等一大批艺术家,还有后来的吴作人等,几十位艺术家都去学习,也派了大批艺术家到日本去学习,到日本、欧洲去学习,回来后起最大作用的就是欧洲这批艺术家,如徐悲鸿,这时候欧洲已经走向现代主义了,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在20世纪初期已经开始崛起了,新的现代主义运动已经兴起了,这现代主义运动有很多特点,有表现的、抽象的、象征的,有一点就是反对写实主义,反对写实主义在西方流行了,但中国的学生还在巴黎、在比利时、在布鲁塞尔学习古典绘画,学习学院派绘画。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