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艺术

      克利斯塔·佐梅雷尔(Christa Sommerer)和劳伦特·米尼奥诺(Laurent Mignonneau)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新媒体艺术家,他们在计算机互动艺术领域的创作与研究成绩卓然,影响广泛。两位艺术家现任日本京都“ATR媒体综合与交流研究试验室(ATR Media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Lab)”研究员与艺术指导,日本岐阜“IAMAS新媒体艺术与科学国际学院(IAMAS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edia Arts and Sciences)”助教。此外,二人还是美国波士顿“MIT高级视觉研究中心(MIT Center for Advanced Visual Studies)”的访问学者。 

      自1992年以来,克利斯塔·佐梅雷尔和劳伦特·米尼奥诺便以合作的形式出现在国际新媒体艺术舞台,他们的互动艺术被称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克利斯塔·佐梅雷尔和劳伦特·米尼奥诺开创了基于人造生命与不断发展的图像处理程序的新的互动艺术语言。对艺术与现代科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艺术、生物学、现代装置、行为艺术、音乐、计算机绘图与通信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与交融。自1992年以来,两位艺术家勤奋工作,佳作频出。其主要作品有“互动植物生长(Interactive Plant Growing)”(1992/93)、“人类观察仪(Anthroposcope)”(1993)、“A-Volve”(1994)、“植物转化(Trans Plant)”(1995)、“行为介入(Intro Act)”(1995)、“MIC探索空间(MIC Exploration Space)”(1995)、“GENMA”(1996)、“生命的空间(Life Spacies)”(1997)、“生命的空间II(Life Spacies II)”(1999)、“HAZE速递(HAZE Express)”(1999)、“VERBARIUM”(1999)、“工业革命(Industrial Evolution)”(2000)、“PICO_SCAN”(1999/2000)和“搭乘网络(Riding the Net)”(2000)等。 

      克利斯塔·佐梅雷尔和劳伦特·米尼奥诺的作品曾多次在世界各地展出,他们的许多作品相继被博物馆和其他收藏机构收藏。二位艺术家先后荣获多项国际新媒体艺术大奖,如1994年电子互动艺术“金尼卡”奖(奥地利林茨);1995年国际互动媒体艺术节“凯旋奖”(美国洛杉矶);以及由日本多媒体艺术协会颁发的“’95多媒体艺术奖”。 

      克利斯塔·佐梅雷尔和劳伦特·米尼奥诺的计算机互动艺术研究与创作引起国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大学和各种相关会议与论坛纷纷邀请他们讲学或参加讨论,他们的数篇论文得以公开发表。目前,二人正在英国新港沃尔斯艺术学院完成相关主题的博士学位课程。克利斯塔·佐梅雷尔和劳伦特·米尼奥诺多次举办新媒体创作培训,并应邀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如SCI2001(奥兰多,2001)、KES2001(奥斯卡,2001)、Alife VII(波兰,2000)、KES2000(布赖顿,2000)以及ART-Science-ATR(京都,1997)等。 

      克利斯塔·佐梅雷尔还是著名新媒体艺术杂志“莱奥纳多(LEONARDO journal)”的特邀编辑。1998年克利斯塔·佐梅雷尔与劳伦特·米尼奥诺合作编写了一本关于艺术与科学的专著,该书名为“艺术与科学(Art@Science)”,由Springer Verlag出版公司在维也纳和纽约出版发行(ISBN 3-211-82953-9)。

      为互动艺术与娱乐创造人工智能生命

      克利斯塔·佐梅雷尔和劳伦特·米尼奥诺 著/ 王春 译/ 余小惠 校

      1.人工智能艺术与娱乐软件发展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开始了人工智能艺术与娱乐软件的开发与研究工作。1986年由道金(Dawkin)推出的计算机软件“The BlindWatchmaker Evolution Simulation Software”成为其后在电脑屏幕上创造各种数字生命形式的灵感源泉。1987年,雷诺(Reynold)的模仿鸟类行为的人工智能鸟,成为将人工智能原理应用到计算机绘图软件上的另一个里程碑。1991年,随着艺术家雷(Ray)的可进化的虚拟生命“Tierra”的出现,人工智能生命的进化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不过,1990年代初,更先进的计算机绘图技术的出现,才真正地帮助艺术家们实现了对虚拟视觉形象形成过程的研究。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