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绣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

      羌绣,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有着悠久的历史,被人们美誉为“云端艺术”。然而,“5·12”汶川特大地震使这一民族瑰宝在废墟中仅存一丝气息。保护包括羌绣在内的羌族文化,实质上就是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震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众多爱心人士、热心企业、公益组织和绣庄的苦心经营下,羌绣迎来了第二次生命,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审美价值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注度也得到极大提高。发展到今天,羌绣实现了在发展中求变革和在变革中求创新的目标,探索出了一条生产性保护民族文化,活态传承文化遗产的成功之路。

  一、羌绣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的基本情况

  羌绣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自明清就已盛行。而真正把羌绣作为一种产业来认识和扶持,则始于汶川特大地震。为帮助广大羌族妇女缓解灾后就业困难、增加家庭收入,同时促进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2008年7月,在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由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成都高屯子文化机构联合发起成立“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并在成都启动“羌绣帮扶计划”,标志着阿坝州羌绣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08年10月,文化部设立我国第四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首次提出了“生产性方式保护”的理念。2012年1月6日,汶川羌绣地标产品保护授牌仪式在汶川县银杏乡羌绣基地举行,国家质检总局破例首次在现场授牌。这标志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羌绣将得到更加规范的保护。

  羌绣作为羌文化艺术的闪光点,已成为我州一张最为耀眼的文化名片。已注册“一针一线”、“羌”等羌绣产品的推广和运用,逐步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速了经济复苏的速度。目前,羌绣在汶、理、茂三县已经形成了一条较完整的产业开发链,“茂县羌绣庄”、汶川银杏“一针一线”羌绣生产基地、桃坪羌寨绣寨馆等生产的羌绣品走向市场,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生动诠释了“生产性保护”对羌绣“活态”传承的有力推动。羌绣产业的发展,使羌族妇女不离乡、不离土即可就业,推动外部“输血”向自身“造血”转变,为灾区民生改善铺就一条现实持久的道路。

  二、羌绣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正确导向。我州在羌绣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严格遵循羌绣传承发展规律,把保护放在首位,坚持蕴含着深厚羌族历史文化内涵的古老羌绣技能的完整性和本真性。因此,坚持对羌绣的合理利用和发展,将羌绣工艺技法与时尚完美结合,为羌绣赋予了时代与崭新的文化内涵,实现了羌绣在生产性保护中“活态”传承。

  (二)健全保障机制。一是政策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为羌绣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汶、理、茂三县以及与之毗邻的松潘、黑水等县被列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范围,羌绣被确定为保护对象。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2010年省政府出台了相应贯彻意见,对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做出明确规定。州委、州政府把扶持羌绣产业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从资金、税收、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羌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规划保障。制定《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和《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为加快“汶川羌绣”的生产性保护,2012年编制了《汶川羌绣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与汶川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在该规划的管控和引领下,通过羌绣生产制作、产品开发、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市场营销产业链条,培育汶川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实现羌绣产业发展与群众致富有机结合。三是组织保障。成立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建立起以政府牵头、部门负责、企业参与的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成立藏羌文化研究会,对包括羌绣在内的藏羌文化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挖掘,助推文化产业发展。设立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备相应编制和人员,着力提高非遗管理水平,使包括羌绣在内的非遗得到有效保护。成立“阿坝州妇女羌绣行业协会”和“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推动了羌绣制品向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为羌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起传播、发展的平台。在县、乡、村建立三级羌绣协会,指导协调羌绣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四是法制保障。我州出台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羌绣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实现了有法可依,有法保障。 

  (三)抓好产业发展。一是抓好培训教育。邀请羌绣传承人、优秀绣娘等开展羌绣图案基本造型、表现形态、绣法技能等羌绣常识授课培训;加强汶、理、茂三县等地羌绣技艺交流,强化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交流。目前,全州共开设妇女羌绣培训班141期,培训绣娘16800人,8000余人成为合格绣娘。二是抓好网络建设。实施“羌绣帮扶计划”,通过以旅游为主线,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示范与带动相统一”的模式,先后建立多个羌绣帮扶站(点),构建各基地充分带动帮扶点发展、辐射全州羌绣生产销售的产业格局。2011年,在汶川县银杏乡建立了集卖场、培训、仓储、设计为一体的妇女羌绣中心,全州羌绣产品汇集到银杏中心后统一向全国市场投放,缓解了物流压力与降低了运输成本,优化了资源配置。三是注重宣传推介。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阿坝羌绣,使羌绣作品更容易进入市场,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羌绣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震后,我州依托汶川作为“5·12”特大地震震中的知名度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打造名、精、优羌绣品牌为战略方向,参加各种特色民族文化产品展示展销会和文化博览会,推动羌绣品牌宣传和产品营销,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如:文锦羌绣公司先后到上海、香港、北京、广东等地,采取召开品牌推介会、产品发布会等形式进行宣传,不断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四是提高研发水平。采取绣娘自主研发、各企业自行成立研发机构、联系知名设计院校、机构、知名设计师成立研发团队等方式进行开发设计活动。通过三年的开发设计,现在羌绣已从过去仅用于鞋、帽、腰带、围裙拓展到了时装、家居、办公用品、提包、汽车装饰、壁画等,适用范围从传统的装饰品拓展到生活日用品,产品档次得到不断提升。五是注重品牌建设。坚持走品牌发展之路。“一针一线”、“羌”等羌绣产品品牌,系列产品以其时尚、美观、实用的特点,把古老羌绣技艺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既美化了生活,也提高了生活中的文化品位,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六是拓宽销售渠道。我州在利用已有的旅游销售平台基础上,创新销售方式,逐步扩大销售范围,产品不仅远销香港、台湾等地区,甚至还销往新加坡等国家。例如:文锦羌绣有限公司建立了一条规范的生产销售链,公司零售店逐步形成以旗舰店为龙头,以加盟店、合作店为主体,旅游线路店、商场柜台为零售网店的体系。在汶川银杏、成都、上海、北京等地开设了七家专卖店。 

  (四)加强保护传承。一是加强羌绣传承人队伍建设。通过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设培训班等形式,对羌绣传承人进行系统培训。支持和鼓励他们开展传习活动。及时将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为国家、省级传承人。推荐羌绣传承人赴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能大展”。改善传承人的生存和工作条件,按月给予传承人生活补贴。二是抓好羌绣“活态”文化展示。通过博物馆、羌绣特色街道、羌绣展示厅、品牌形象店等渠道开展羌绣推介展示活动,扩大羌绣影响力,对“活态”挖掘、保护、传承羌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在汶川县映秀镇建立的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文化创意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和展演项目为依托,羌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入驻映秀并已对外开放。文锦羌绣公司在成都宽窄巷子设立的羌绣专卖店成为四川省和阿坝州羌绣文化发展示范窗口。汶川围绕映秀镇“阿坝州藏羌织绣博物馆”,打造集设计、生产、销售、展示于一体的羌绣文化一条街。由银杏乡羌绣合作社牵头,在兴文坪沿街商铺开设各类“羌绣作坊”旅游观光小店。羌绣展示厅已规划在茂县新羌城之中。三是规范羌绣技能标准。为保护羌绣技能独创性,规范羌绣技能标准,我州编写出版了《羌绣职业技能教材》,填补了全省乃至全国没有羌绣技能培训教材的空白,对传承羌民族的古老技艺和民族文化、壮大羌绣民族特色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2012年6月20日,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汶川羌绣标准》正式实施,对规范和指导羌绣传统技艺,发展羌绣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