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文化找到归宿
2014-06-06 16:21:41 作者:熊洪俊 来源:中国文化报 已浏览次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引领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选择。近期,《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并特别提出,在城镇化建设中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文城市建设。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梳理新型城镇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以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成为现实和紧迫的问题。
城镇化应保护文化遗产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最容易受伤害的是历史文化遗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很多文化遗产被破坏和遗弃,留下了太多惨痛的教训。由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缺失,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的古遗址、古建筑、民居,文化街区、古村落,或荡然无存,或面目全非,或落寞伫立,情势堪怜。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迅速流失、传承悠远的历史文脉被粗暴割裂,千姿百态的城市个性逐渐消遁,这导致我们整个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落脚点,失去了文化土壤的支撑。
我们今天所谓的传统文化,绝大部分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而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乡土文化、草根文化、地域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那些兴高采烈地庆幸自己成为城镇居民的人们,在告别农村的同时,也将告别那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没有考虑到文化传承的城镇化,一定会出现和自己乡土的断裂,出现和自己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断裂。乡土文化是联系我们族群昨天和明天的心灵桥梁,我们谁都没有理由去切断今天与昨天的精神脐带。
城镇化应注重文化传承
在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当中,要避免和传统文化的断裂,从硬件到软件都应该有文化城镇化的意识。
要注意保护我们传统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现在,我们大部分一线城市的面貌几乎一模一样,全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假如城镇化建设再不注意这个问题,那我们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所有城镇将面临“千城一面”的困境。失去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充满独特美感的建筑文化,将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一定要注意保护传统的古民居、古建筑、古村落,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特别要注重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整体风貌。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设法保护处于断根之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的环境里有继续生存的可能。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承载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如秧歌、少数民族地区的祭礼乐舞等,都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节庆习俗密切相关。面对城镇与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的差异,城市的新居民与传统乡土文化将会产生断裂,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会更狭窄。
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考虑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展览、展示博物馆,保存当地历史文化记忆。在当代环境下,尤其要充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将其转化为可供物质消费或精神消费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城镇化不排斥乡土文化
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不能让现在城市的同一性文化成为唯一的文化,不能让全社会所有的人都唱着同一首歌,更不能把产生在农业文明里的传统文化统统遗弃。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千姿百态的民歌、光辉灿烂的工艺美术和手工技艺,都要继续传承下去。要通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名城名镇创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等手段,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促进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对接和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只有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审视、定位,从群众需求中去探寻方向,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从现代精神中激扬情感,从文化碰撞中萌发新意,从科学技术手段中丰富形式,才能古为今用,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目前,我们对乡土文化的认识还很不够,要么觉得乡土文化太土,要么觉得其零散不知道如何保存,尤其不知道如何将乡土文化资源转变为现代文化内容。应该专门对中国乡土文化进行综合研究,尤其是研究那些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采的传统,如何能在城镇化过程中变成当地活的文化基因,变成这个城镇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这些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综合研究,加强整体设计,制定一些原则性的分类标准,因地制宜,差异发展、错位发展,更好地进行整体性的特色功能区规划,把文化保存、保护、传承和文化建设发展的构想设计渗透进去,使得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特色的文化城镇化。
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着重保护、继续传承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我国城镇化伟大历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只有文化支撑的城镇化才是好的城镇化,只有文化的城镇化,才会是人民安居的乐园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责任编辑:小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