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的礼赞——读王秋童都市水墨新作

200811513515194.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秋童作品:香江之夜

 

      读香港著名画家、香港美术家联合会主席王秋童先生的都市水墨作品,不禁欣喜而振奋。这些画作表明,他在攻克一个难度很大的绘画课题,在探索一种新的绘画语言,在开创一个新的表现样式,同时,从中也体现了一种相应的新的创作观念。这些作品显示,他已经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

 

      人类社会自从进入现代文明以来,都市不仅成为人口密集的居住点,而且,也是引领所处地区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每一种新的观念、新的发明和创造、新的商品和时尚也都是自都市而传往乡镇。所以,都市生活不可避免的成为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映都市生活的文学和戏剧作品就已经出现,然而,描绘都市景象的绘画作品却一直罕见。尤其以水墨方式对都市景象的表现,更是很少有人问津。直到上世纪末,对都市外景的描绘才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并被提到议程上来。十年前,深圳举办了第一届城市水墨双年展,主办者的意图就是以深圳这样现代都市的优势,组织画家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都市的面貌,从而也藉以推动传统绘画的发展。不过,当时展出的作品,同主办者的初衷确实有不小的距离。在后来的几届展览中,描绘城市外观的作品多了一些,但仍不尽人意。这说明,以水墨描绘都市景象的绘画比较困难。原因也许有多种,最主要的恐怕是用已有的传统绘画模式表现当代都市,几乎难以奏效。画家意识到,要表现当代都市,就必须开创新的表现形式。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秋童先生投入了都市水墨画的创作。他在创作之前,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选择的难度。他说:“水墨画都市之难不仅在技法上的生涩,而是意识形态上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自然观和审美意识上的空白而感到无从下手。”也许,有不少画家也已经看到这个不小的难度,因而大都望而却步,因为他们还没有考虑出解决的办法。而王秋童先生却认定:“唯一解决的办法是,建立新水墨程序以谋求可以理解识别的符号去表达我们对现代都市的情怀,从而体验现代文明,达到舒展我们的精神个性。”由此看出,画家在艰辛的绘画探索中,是伴随了深刻的理性思考的。

 

      如果把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看出画家探索的轨迹。早期的作品比较偏重写实,画家对局部、细部以及具体的景物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如对广告牌、车辆、轮船、路灯、电杆、行人等都作了较细的描绘,有些还交待了车辆、行人所在的空间和前进的方向。像《铜锣湾夜色》、《不夜城》、《避风塘》、《红绿灯》、《小巴站》、《烟雨蒙蒙》等作品便具有这样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少量作品使用线条和墨的皴擦,如《维多利亚港》、《花花世界》、《午》、《车水马龙》等,而多数作品则使用彩墨和接近于水彩的方式去画,形成一种全然不同于传统山水画的彩墨样式。总之,这些作品还较多的保持了某一景点原貌的特点,其中一部分作品近乎于风景写生。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些作品或工或写,或水墨或色彩,都已经不再是完全的写实,而带有很大的抽象成分了。

 

      此后,画家作品的表现形式更趋于抽象,但画家并不使之抽象到极端,仍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成分,总体画面也更加单纯和统一,又不失丰富与充实。作者注意对景物的整体把握,主要以最具代表性的都市建筑为表现对象,而将车辆、行人等体量较小而又难于表现的内容避开、舍去或简化。表现手法也与先前不同,采用点、染、晕、积墨、泼墨、留空等多种手段,以适于所表现对象的需要。至此,王秋童都市水墨特有的表现手法业已基本形成,这是与传统“笔墨”不同的的一种绘画语言。

      

      在王秋童都市水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空间之美,一种构成之美,一种充实之美。这是一种特有的形式意味。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