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墨引发亚洲人共鸣

nr071031011.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孝萱《都市水墨》系列作品——大轿车

 

  “木然的脸相,大小不一的手臂,残缺的身形……人有动物的模样,动物有人样的表情,猫似山羊,女人活像壮汉”。美术评论家郎绍君的一席话,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水墨画家李孝萱的独特画风。 

 

  城市水墨千姿百态 

 

  近年来,水墨画趋向多元。古典的抒情主义和正统的写实主义不再寂寞,出现了唯美、表现、抽象等多种新水墨。其中,倾向于表现主义的水墨最有成绩,李孝萱即是其中之一。 

 

  1984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李孝萱第一次携作品《盐滩上的人》参展,获得了艺术界极高的评价。从那时起,李氏画风便风靡东南亚及日韩等国。进入90年代,他的风格日趋成熟,成为水墨画坛上一个具有建树性的画家。随后的这些年中,李孝萱的水墨城市画作,频繁地出现在亚洲各国,以及澳大利亚、法国等著名画展上。有人说,李孝萱的水墨画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也许是激起了所有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共鸣。 

 

  李孝萱都市水墨有多种样态,有的嘈杂、喧嚣,有的悠闲而幽默,更有诡谲而具哲理意味者。20世纪90年代后期,李孝萱创作了两件相对写实的巨大作品《大轿车》(1995)与《股票、股票……》(1999)。前者刻画了一辆公共汽车上的百余人——它透过都市交通的拥挤,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再现了现代都市空间的狭小,以及都市人的时髦陌生、紧张、焦虑诸种生命相。后者描绘股票市场的热闹景象——控股人、炒股人、得中者、失败者以及他们的忙碌、兴奋或绝望。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都市生态,在这幅巨制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把梦魇变成图画 

 

  李孝萱在学校当学生的时候(1978-1982年)接受的是传统与正统水墨的训练,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他后来转向表现主义,虽与“85新潮”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风有关,却不是出自模仿。 

 

  李孝萱少年时代亲历了唐山大地震,这使他“亲眼目睹和经历了这场吞噬几十万人口的大自然暴虐,以及灾难中人类的处境和创伤”。在这场大自然暴虐中,李孝萱失去了亲人,这一切都是在城市中发生的,也正是因为城市才使大自然的暴虐对人类造成了如此大的损害。 

 

  就在他一次次掩埋亲人的同时,在异常悲痛、孤独与绝望的日子里,他喝酒、抽烟、发呆,在墓地荒野间游荡。他开始生活在幻觉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充满幽幻、战栗与神秘。1985年,当他带着这些幻想重新回到天津美院时,正值“新潮美术”兴起。他的画笔犹如放开的闸门,把心底的郁积释放出来,把梦魇变成图像。在蜂拥而至的西方艺术中,他对表现主义情有独钟,埃德瓦·蒙克式的呐喊与尖叫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 

 

  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的艺术领域中,通过水墨画艺术对城市作这样的艺术阐述,李孝萱是独步画坛的。 

 

  无拘无束但绝非涂鸦 

 

  李孝萱如今是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他在给学生讲课时曾说,“我平生最痛恶的是本来很平常的东西,很平常的人,非弄得玄而又玄,把自己打扮得高深莫测。”的确,在他的作品中,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所见的充任某种社会角色的面具消失了,肤面的嬉笑怒骂和一本正经被撕破了,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燃烧的灵魂,一种极端的心态,以及被这种心态所染过的世界。中国和欧洲有许多不同,李孝萱也大异于近一个世纪前的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但在表现扭曲的城市心像、人性分裂及对现代城市的恐惧感这些方面,还是相似的。 

 

  李孝萱的用笔用墨方法自由而多变,但并非任意涂鸦,更非缺乏笔墨根底的浮烟胀墨。它们的自由伸张和多端变化似乎陈述着画家作画时的无拘无束,它们在画幅中的有序统一又显示出画家的综合能力。 

 

  著名艺术家邓平祥说,李孝萱是一位极富艺术才华和潜质的画家,他性格上交织着很多矛盾和冲突的因素,例如,狂热与冷漠、躁动与审慎、崇高与卑微、游戏与严肃、轻率与执著、天真与深刻。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矛盾的特质,激发了他的创作活力,充沛了他的艺术精神,从而赋予了他的艺术以独特的魅力。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