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抽象水墨将穿越现代文明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逐渐步出农业时代,继而也逐渐步出工业时代,从而进入后工业时代和信息化社会,并将逐渐与世界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同步。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国民的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也正逐渐影响着中国固有的哲学和文化的变革,当下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异常复杂的文化交汇期。在如何秉承水墨的艺术精神而探索,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实验,尤以抽象水墨给人们的冲击最大。纯粹上的抽象水墨只是近十几年才真正出现,以前的有些抽象型和抽象性的水墨作品因还有意象和意境,所以不是纯粹意义的抽象水墨。我们认为抽象水墨应是抛开一切传统笔墨束缚的,但以追求水墨精神为内指的,无具象的也无意象的水墨艺术,意象与“境界”是具象与抽象的在彼此追求上的最大区别。抽象水墨在视觉形式上似乎是对水墨材料美感的探索,是找寻水墨自身韵律美的探索,但实际上是在精神层面和哲学命题的探索。一切带有形象或形象暗示的水墨都不是纯粹的抽象水墨。就哲学层面而言,抽象水墨是超越主客二分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抽象水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也非主观意识的表现,它是“后哲学”(After Philosophy)时代的超越主客关系的精神追求。抽象水墨艺术力求偏离三度空间的视觉形式返回二度平面的心理空间,它通过追求画面的形式与构成进而完成对水墨精神的追求。

 

      (一) 抽象水墨的核心意义

 

      传统水墨与抽象水墨在本质上有共通性,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所阐述的精神和语言形式有相异之处。前者是有固定的程式和古老的表现手法,它以线条为绘画的主旨,以求在书法式线条中表述作者的个性和心态。而后者或多或少地受到西画之影响,以块面来表现对时代的感受求得视觉效果。就水墨自身而言,被古人所开发的笔法墨法已经较为完善,今人若在艺术上表现个性,均需苦苦地探索。

 

      水墨要创新,首先要有禅学之精神,尊佛而不迷信佛,既要尊重传统,但绝不迷信传统。

 

      水墨要创新,就必须回避已有的程式用笔。水墨画中笔法已被古人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墨法和水法仍有发展空间。水墨画要表现的新墨象,通过用水的形式来变化,所产生的不同墨象和色阶,丰富了水墨画的语汇。现代水墨若求得发展就不能背离水墨的精神,不能背弃中国式的形而上之精神,不能放弃生宣和水墨。

 

      抽象水墨必然要打破传统的水墨定义,所以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是正确的。笔墨不等于艺术,就像数字不等于数学一样,笔墨只是达到艺术的手段之一,所以认为传统水墨程式不能动、不能破,是大错而特错的。一旦艺术家觉得笔墨技艺太好,那他的作品就流于平庸,因为笔墨不是艺术的追求,匠人们的笔墨技术往往也很高超,但他们不可能创造艺术。

 

      抽象水墨要发展必然要从水墨艺术的源头和内在的根性中寻找答案。墨的透明度细腻层次、生宣的绵绸和渗透性;在水的作用下,产生的墨象和色阶变化,对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家哲学有不可言喻的阐释。水墨画所借助的媒介材料本身,即已深嵌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印痕。细腻的墨通过不同量的水分稀释,在生宣上自然渗化,所产生的水墨氤氲的流动感和气韵节律,是水墨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的独特之处。

 

      抛弃传统水墨程式的束缚,以水墨自主的沁润来造型进而使之成为绘画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是一种水墨艺术的升华。它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述一种哲理的、意识形态的反思。它通过画面的动来取静,以传达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所有绘画都是造型的,而造型不只是为了再现生活,也是为了表现。造型包括着对客体对象的模拟,但艺术的造型首先应是一种创造,独特的创造,它依靠视觉、想象、情感、潜意识和理性的综合作用。抽象水墨的最高表现是它成为一种传递心灵信息的语言。抽象水墨逐渐走向非物质化,它的画面之景之态完全是非特指的、“臆造的”,完全是心灵的、意识形态的再现。

 

      抽象水墨渗化所产生的虚静淡雅的意境和虚无飘渺、空灵、恍惚、神秘悠远的效果与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相通的。墨色是彩色的抽象,它体现着道家由灿烂多彩归于朴素平淡的哲学观念。艺术创造的主旨从日常世界转至心灵秘境,并最终转向本真,也是符合道家思想的。通过控制水和墨的交融、冲撞,使画面的水墨淋漓氤氲,看似是笔墨游戏,其实它涵泳着水墨之精神,其纯洁性有其高度的存在价值,其自律、自主的意味是别的艺术表现手法所无法取代的独特感觉、独特语素、独特表现方式。抽象水墨试图通过画面的穿透力和水墨的张力,向观众表达形而上的意识并揭示宇宙本源的精神。

 

      抽象绘画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均早有表现。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意义的抽象?抽象的定义和概念是如何的?许多西方美术评论家们的说法不完全相同,中国的美术评论家们也各有各的理解和定义。

 

      “85思潮”之后的现代水墨的艺术探索有不成熟性,但这些作品丰富和拓宽了水墨画的式样,丰富了水墨语汇。近年来,年轻一代的国画家们纷纷尝试探索抽象水墨,其中有许多精彩之作令人叫绝,但有些抽象水墨仍是以旧的理念和传统的笔墨程式为主,其实只是一种吸纳了“抽象”名称而已,其叫“抽象水墨”似乎要离传统笔墨程式更远一些。

 

      近二十年中国的社会变革是有目共睹的,经济基础的飞快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变、思想意识在变、视觉需求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也在变。笔墨当随时代,水墨画创新,首先观念要创新。传统观念和古典情怀的闲云野鹤、风花雪月、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已不为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一代所接受。摄影的发展、数码时代的来临、电视的普及、电脑的突飞猛进,使得国画做为视觉艺术以逐渐显露出其不能满足今人在精神上和视觉上的需求。

 

      艺术的性质和本源的问题是一个哲学范畴的问题。所有伟大的艺术变革都是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的。艺术的本质固然在于创造,生命的内核、人生的价值,其本质也在于创造。艺术家不视创造为艺术最高追求,不以创作为人生之终极价值,那么他的艺术人生就失去其意义。

 

      在艺术领域里,许多西方现代艺术探索的课题我们现在还尚未涉猎,譬如从哲学和宗教层面对生命的终极价值的追问和探寻,对人类的心理空间与宇宙的宏观和微观世界的相互规律的揭示等等。纯抽象主义的水墨艺术探索和材料自律性等课题更是少人涉猎,艺术创作的相对造型和绝对造型等。而在西方,现代艺术与科学始终是密不可分并同步发展的.今天,能够表现各种主题各种内容的数码艺术更是西方当代艺术新的潮流,传统的架上绘画在上个世纪末一度被排挤成为一个保留品种,似乎丧失了它曾经拥有的至尊地位。那么“架上”艺术和平面绘画还是否有发展的空间,也是困扰着全球的艺术家的问题。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