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3年企业收藏:一掷千金的豪购盛宴

125932353_13883706044301n.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毕加索 《两个小孩》

 

      编者按:2013年,企业收藏无疑是艺术品市场的热点,也是本报“收藏长廊”关注的焦点。如何看待日渐流行的企业收藏?企业收藏热如何形成?面临怎样的问题?如何保证收藏的专业性和藏品质量?企业收藏的回报率如何?企业收藏的风险何在?企业收藏未来有怎样的趋势?本期年终盘点,我们将目光再次集中于备受关注的企业收藏,邀请业内专家及从业人士,全方位解读企业收藏。

 

      成因与发展趋势


      沈其斌(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喜玛拉雅美术馆创始馆长)

 

      由沈其斌负责的新艺经艺术研究院在近日发布的《中国机构收藏调查报告》显示,自2012年以来,中国国内企业收藏资金约为450亿元,企业收藏成为热潮。沈其斌分析,企业收藏热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企业品牌的需要,艺术品收藏能起到提升企业文化品牌和文化竞争力的作用;其次,房地产、股票的投资黄金期已过,收益率大不如前,作为财富管理的配置手段之一,艺术品作为新兴产业,也是避险的财富工具,价值增长空间比其他行业高,成为企业财富保值增值的选择之一;再者,艺术品投资与收藏也是企业战略转型的需要,尤其是一些传统企业,进入发展瓶颈期,迫切需要转型。

 

      在沈其斌看来,随着企业收藏热的升温,未来企业收藏的能量会越来越大,企业收藏的优势在于制度化、战略化,并且有企业资金作为保障,会成为很多企业战略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未来收藏的大方向。企业收藏不仅会成为企业资产配置、财务安排的得力手段,还会对企业品牌、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性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他认为,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企业收藏会从目前的无序逐渐走向制度化、系统化,这也是企业收藏未来的趋势。此外,在未来的艺术普及、推广和教育事业中,企业收藏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会成为私人美术馆未来的主要力量。

 

      不过,沈其斌也呼吁,企业收藏需要政策性的扶持。作为企业收藏,国家应该考虑从宏观层面上给予一些政策性的支持力度,如制定税收减免或者税收抵扣政策,鼓励企业收藏。从法律层面上,制定相应法规,解决企业收藏的顾虑。收藏之后,发挥收藏品的作用,建立私立美术馆、成立非营利机构或者基金会,给予政策上的扶持。此外,在企业收藏技术上的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需要政策性的扶持,这些是企业收藏走向规范化和壮大的必要条件。

 

      企业收藏:规模与现状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投资收藏企业化、机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机构收藏调查报告》指出,企业藏家购买力占整个艺术品市场的60%以上,活跃在北京、上海各大拍卖场上的买家,70%以上都是企业家。

 

      在截至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诞生的亿元拍品中,大部分直接和企业收藏相关,在2013年10至12月拍卖季期间,企业豪购艺术品也成为各大媒体焦点:大连万达集团以1.72亿元拍下毕加索作品《两个小孩》;广东中山企业家郑华星以2.3644亿港元拍得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等。

 

      感叹企业收藏非凡实力的同时,很多人也表示,艺术品市场的高涨与这些机构介入者的购买行为密切相关。显然,企业收藏和艺术品市场现实利益的驱动相关,尤其是深谙投资的企业,早已看到艺术品市场的投资机会和回报。企业介入收藏不仅将中国艺术品推向亿元时代,收藏构成也从私藏向公藏转变。艺术品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高端艺术品流向资金雄厚的企业和机构,传统收藏家边缘化,一般的老百姓进入低端消费市场,价格也相应出现两极分化。

 

      随着中国企业阶层的崛起,企业收藏将成为又一波收藏大潮。受此影响,富有的中国藏家也带动了私人美术馆的兴建热潮。据相关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博物馆数量预计达到3500家,而这一目标已提前3年实现,2012年,中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3866家。

 

      尽管如此,中国企业收藏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很多企业的收藏制度和机制无序化,缺乏长远规划和专业性,多以企业家个人喜好和理解进行收藏。其次,部分企业收藏属于短期投资行为,而非长期战略规划,没有纳入企业战略。再者,企业收藏和企业本身的关系不明朗。最后,企业收藏没有发挥藏品的作用,疏于艺术品价值的发现和挖掘。

 

      随着富裕阶层的增多,企业收藏逐渐成为时代潮流和收藏主力,企业收藏的实力和品位,也将决定中国收藏文化价值判断的转变与确立。

 

      平台与眼光


      郭庆祥(大连万达玥宝斋负责人)

 

      11月5日,大连万达集团(以下简称“万达”)在纽约佳士得以1.72亿元购得毕加索作品《两个小孩》,引起激烈争议。负责购买艺术品的郭庆祥表示:“艺术收藏视野要放宽,简单地说,艺术是世界的,收藏无国界,只要是好的艺术品,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能分享。”他表示,好的中国艺术品西方也有收藏,比如,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都有中国艺术品。“我们收藏毕加索的作品,就是出于这样一种思路,市场上出现毕加索的精品,又赶上欧洲经济回调,我们觉得这是购买西方艺术品的最佳时机。”

 

      在郭庆祥看来,万达现在已跳出只在中国或者只在华人收藏圈内购买艺术品的思维,站在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平台上,与全球各地大藏家竞买一流艺术品。“收藏是一种无国界的行为,万达面对的是国际范围的拍卖市场和全球艺术品,视野与眼光必定有所不同。”郭庆祥表示,未来万达还会继续购买已在艺术史上地位稳固、得到认可的艺术家作品,比如“印象派”代表画家莫奈、梵高等的原创作品。当然,他也强调,万达购买这些作品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在价格最合理的时机介入。

 

      “除了购买更多西方艺术品外,万达收藏还将挖掘具有原创性的国内艺术家作品。”郭庆祥介绍,截至目前,万达已有3条收藏思路:一是收藏学贯中西的艺术家作品,尤其是吴大羽教学体系培养出的艺术家,如吴冠中、赵无极等;二是近现代西方代表艺术家的代表作,如毕加索、莫奈等世界美术史公认的现代绘画大师;此外,在水墨画方面,主要收藏潘天寿、李可染、石鲁等对水墨画有贡献的现当代艺术家精品。

 

      郭庆祥介绍,万达在购买艺术作品时,并没有固定的预算,而是根据市场情况,只要出现在万达收藏范围内的精品,在保真和价格合理的情况下,万达就会购入。他表示:“万达不收藏古书画,因为古书画的真伪很难鉴别,尤其是现在假鉴定家和伪专家很多,万达绝不会冒这种风险。”而看重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和开拓性,则是其判断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在他看来,艺术价值是立收藏之根本。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