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博物馆与高校文博学科如何实现共赢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公众对博物馆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许多基层博物馆无论是自身建设和科研资金投入上,还是管理体制的完善上,以及社会教育作用与功效上,尚不能适应新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成为当前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而另一方面,我国开设考古、文博专业的高等院校有30多所,具有充足的发展经费、强大的科研能力、先进的教学设备,每年为文博、考古事业输送大量的人才。笔者认为,在基层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高校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深刻认识到基层博物馆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努力加强双方的交流合作,可以使两者真正共同发展,实现双赢,促进中国特色博物馆体系的形成。

 

      基层博物馆发展面临诸多制约

 

      基层博物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投入及自身筹集资金能力明显不足。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参观人数的增加,面对日常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文物安全压力,博物馆大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博物馆运营维护上。对于馆内文物的研究及展览内容的创新方面,经费严重不足。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无法引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硬件设备用于藏品的研究、陈列,研究工作无法开展,严重制约着基层博物馆的健康发展。

 

      专业人员缺乏、人才配备不合理也是基层博物馆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基层博物馆人员配备制度不合理,人员大多为从其他单位调入,半路出家,在实践中自学成才,专业水平较低,对博物馆的性质和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加之缺乏有效的人才竞争、考核与评估机制,基层博物馆的人才结构十分不合理。由于博物馆无法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人才培养机制,而且大多数基层博物管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员工工资待遇低,导致受过正规教育的考古文博专业人员奇缺。

 

      基层博物馆经费不足、专业人员匮乏,导致馆藏文物的管理制度混乱,给藏品的收藏、研究、保护和利用方面带来极大的不便。除此之外,还存在文物安全意识差,监督机制落后,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的情况,因此基层博物馆的基础工作亟待加强。

  

      高校文博资源优势明显

  

      我国现开设考古、文博专业的高等院校有30多所,其中包括了像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实力非常雄厚的院校,每年为文博、考古事业输送大量的人才,在促进文博事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丰厚的资源。

 

      从资源储备看,高校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具有充足的发展经费,强大的科研能力,先进的教学设备,一流的教学和管理理念,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践场所。高校的教学资源专业化、现代化程度高,教师理论功底扎实,学术知识渊博,教学针对性强,有利于考古和文博知识的传输和相关人才的培养。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