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入“非遗” 传承不必盯课堂

cgq20131209a41c.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赵国金已经使用珠算近40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宣布,正式批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此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获知这个消息,在聊城城区花园路开设了一家中医医堂的赵国金心头一喜。他今年48岁,不到10岁就学会了珠算。

 

  在电子计算器随处可见,已经成为最普遍计算工具的今天,他依然坚持用算盘算账——女儿多次试着让他用计算器,但一次也没有成功。

 

  家住开发区的陈女士有一次陪丈夫去门诊输液,当她看到年轻女医生“噼里啪啦”用算盘算账时,惊讶不已。这个用算盘的常姓医生,今年只有35岁。

 

  算盘作为一种计算工具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珠算列入人类“非遗”名录后,有人期待它能重回课堂,以便更好地传承。不过,聊城珠算业内人士认为,珠算列入“非遗”,能对历史文化更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并不意味着人人必学。

 

  ◎算盘的“老用户”

 

  他,


  从莘县到聊城城区


  一把算盘用了40年

 

  “小九九不用打,上边俩、下边俩”,赵国金不到10岁就学会了珠算。在他的印象中,老师教他、家长教他,甚至连代销点的老板看到孩子来买东西,也会热情地教他们“拨拉”两下。

 

  他清楚地记得,当年无论是会计记工分还是代销点算账目,都会把一把算盘拨得“啪啪”作响。而在他看来,拨算盘人的眉眼中隐隐透露着一种自豪。

 

  在赵国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把算盘——他就是用这把算盘学会了珠算。当上医生后,他依靠这把算盘算账。不知不觉,这把算盘已经跟随了他近40年,从莘县一直跟随他到聊城城区。

 

  随着电子计算器的普及,算盘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计算器,使用算盘的人,也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另类”。

 

  赵国金的女儿曾经试图让他放弃算盘而改用计算器,但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给他换了好几回计算器,他都不用。”

 

  不仅如此,即使出门在外没有算盘,即使手机上有计算器功能,一旦需要运算,他宁愿用纸和笔,也不用计算器。作为一个从小就使用算盘的人,赵国金对于珠算并不仅仅是形成了习惯,还有一种深深的信任。

 

  “一个中药方子往往由多味中药组成,而用量往往以‘克’计算。我边看方子边拨算盘,即使出错了,也很容易‘找回来’。”赵国金说,计算器不能给他这种信任感。

 

  5日,记者随口给他报出两组数字进行加法计算。随着记者说完数字,结果已经同时显现在算盘上。

 

  她,


  拨拉了13年算盘


  现在觉得格格不入

 

  作为算盘的“老用户”,珠算是赵国金的一种习惯、一种信任,同时,还夹杂着某种恋旧情结。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要求同样从事医生行业的孩子学习算盘——虽然不少人对他熟练使用算盘表示惊讶和赞扬。

 

  赵国金说,其实像他这样年龄的人,热衷使用算盘的也不多了。但事情总有例外——在开发区开了一家诊所的常女士,也喜欢用算盘算账,她今年只有35岁。

 

  原来,她的父亲也是一名医生,习惯用算盘计算账目。耳濡目染之下,她一开始独立开设门诊就使用算盘,到如今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和依赖。

 

  她的算盘知识,是小学时候学的。她坦言,自己只会简单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不熟练。而在生活中,她一般接触不到大数字和复杂的计算。

 

  在她看来,算盘比计算器更加方便——直观、随时能用,不用担心没电或者出现紊乱。

 

  她桌子上的算盘,已经使用了13年,掉了一根串算珠的“档”。虽然已经使用了13年算盘,也形成了习惯,但她还是准备等算盘坏到不能使用后改用计算器。

 

  和赵国金一样,她不打算教孩子用算盘。“算盘已经落伍了,我怕大家笑话。”更多的时候,算盘对于她的孩子只是一种玩具。

 

  “孩子不愿意学算盘。如果我能选择,也不会教孩子使用算盘。”她认为,在当今社会,使用算盘往往会显得格格不入。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