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申遗成功该不该回课堂? 八成受访者称没必要

      珠算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友预言校园要刮起“珠算风” 

  商报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认为没必要开珠算课但专家说,学珠算对学生益处良多 

  申遗成功的珠算,该不该回到课堂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消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纷纷猜测,珠算将回归校园。

  目前,郑州市的小学中,珠算课的开设情况并不乐观。根据商报所做调查,六成多家长认为,珠算即使回归校园,也不应纳入课程体系。  

  事件 

  珠算申遗成功 

  网友预言其将回归校园 

  12月4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宣布,中国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位列其中。

  此次珠算申遗成功,有网友预言,“珠算将回归校园”。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珠算曾作为必修课出现在小学课本中。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珠算被取消。

  案例 

  有学校搞珠算教学实验 

  今秋入学,小宇坐进了管城区南十里铺小学一年级的教室。数学课上,小宇和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识算盘的26个算母符号。

  “珠算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入门。”校长李振江在做一项教学实验,而新入学的小宇正好是实验班的成员。实验学科是数学,实验教材是中国珠心算协会原副会长郭启庶编纂的《优因数学》。

  在李振江看来,实验数学融合了西方数学符号化思想方法,与中国传统数学的珠算符号、运算模型等,构建了全新的数学课程知识结构。珠算可以让孩子们在拨动算珠的过程中清晰地看到计算过程,理解计算原理。李振江说,通过这样的教学,目前三年级实验班的学生实际上已经学完了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

  现状 

  珠算开课情况“不乐观” 

  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其中提到,在一至三年级对于数的认识中增加“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在郑州市珠算协会秘书长袁志斌眼中,这是一个重要信号。

  “目前珠算课程在郑州的幼儿园、小学中主要是以珠心算的形式在开展。”他介绍,珠心算就是在脑子里打算盘,“是以打算盘为基础,在脑中进行加、减、乘、除等的计算。”

  袁志斌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珠算急剧弱化。校园里的珠心算课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小学还没有幼儿园的情况好。”“区里有珠算(珠心算)课程的学校很少。”某区教体局工作人员坦言,珠算开课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观点PK 

  反方 

  已经过时,应该淘汰 

  事实上,关于“珠算”的争议一直都有。珠算,在初始学习阶段,需要掌握算法口诀。“孩子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失去兴趣和耐心。”市民刘女士认为,传统落后的内容应该适时淘汰。

  网友“图路斯”认为,在实际生活领域,用到珠算的很少。“没有实际功用,再去学就失去了价值。很多人小时候学过,后来不用就忘完了。”

  正方 

  对学生益处良多 

  作为珠算研究和推动者,郭启庶一直致力于将珠算文化带入主流数学基础教学。

  郭启庶说,珠算有其独特的数理内涵,“珠算模型和计算机计算模型是一致的,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益处良多。”

  他也在学校中开展珠算教学实践,“基层教师反映,学过珠算的学生学东西更快。”在他看来,珠算是很先进的数学思维方法,用在教学中,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调查 

  昨天,河南商报联合河南一百度发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家长觉得小学开设珠算课程“没有必要”。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