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可重回课堂,但应列为选修课

      12月4日晚,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此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上世纪90年代初,珠算曾作为必修课出现在小学课本中。不过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取消了珠算,原因是珠算的计算功能被计算器代替,取消珠算教学可以为学生减负。而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中,在1-3年级对于数的认识中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的要求。有推测,此次申遗成功,或将让珠算重回小学课堂。

      珠算重回小学课堂有没有必要?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反对者认为,珠算申遗成功更多是文化上的意义,将珠算重新引入课堂没有必要,也不大可能。因为算盘在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少,缺乏实用性,而且新毕业的师范生都不会打算盘,师资跟不上。再者,如果将从珠算衍生出来的珠心算引入课堂,会增加孩子的负担。赞成者则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小学阶段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习珠算的。因为打算盘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数的认识,提高手的灵活性,对孩子的大脑开发也有一定好处。

      笔者以为,珠算是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习和继承珠算即使没有好处,也断无坏处。俗话说,技不压身嘛。而且,珠算符合小学生的行为特点。因为算珠是形象化的,小学生容易辨识这一形象,珠算则是将形象化的东西转为抽象化的内容,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小学生会慢慢习惯心算,它就好像在脑海中拨算珠一样。珠算不仅是一种计算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智力,更重要的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少年儿童的发展规律。

      当然,学习珠算,实用与否是避不开的话题。尽管珠算是民族遗产和瑰宝,但不可否认,珠算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在一些人看来,珠算毫无用处,学习珠算纯粹是浪费时间。因此,即使将珠算重新引入课堂,也要将其列为选修课。孩子想学的就让其学,不想学的也不强迫。同时也要征求家长的意见,如果家长坚持认为孩子不用学珠算,那就按照家长的意思办。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