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打算盘”:传统文化不能止在申遗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以其更加方便快捷的特点逐步取代了算盘这一计算领域的首席地位,自2001年,珠算不再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学习内容,淡出了学校课堂,掌握珠算文化的人越来越少。此次珠算申遗成功,让被遗忘多年的珠算重回我们的视线,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使珠算文化走出国门。可兴奋之余我们不得不思考,申遗之后算盘如何接着“打”。

  珠算申遗成功,是对整个珠算文化的肯定,这必定会引发国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再学习和再传承。首先,算盘的魅力在于千年之前它就有了较为先进的计算功能,这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如今算盘的没落也是人类文明更迭的一个必然趋势,我们不可置疑,然而即使计算器这些电子工具可以代替算盘,但珠算仍可以作为智力教育及训练的首选。珠心算作为珠算文化的一种,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使用算盘时,需要手、眼、脑的高度配合,因此能够增强专注力,训练记忆力,锻炼思维方式。另外,老人也会将打算盘作为一项健脑活动,延缓痴呆速度,甚至可以作为康复训练。因此,我们见证珠算文化的历史价值的同时还要重视珠算的实用特点,继续发挥珠算的价值。

  其次,申遗成功不光单纯证明了珠算文化的璀璨,更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对待珠算文化乃至其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再开发。不要让珠算真成为“遗产”。假使珠算文化依然是蓬勃发展的趋势,那么大可不用通过申遗来实现珠算的复兴。算盘作为一种技能,它的传承意义可能微乎其微,但非物质传统文化蕴含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我们应该保留这份文化的精髓,想必这也是建立文化遗产的初衷。所以,重打算盘,传承文化才是关键,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赋予珠算现代意义和创新功能,有效普及推广这门功课,改变对于珠算:不愿学,甚至学而不用现状。

  是故,申遗成功后我们不能只把珠算定义为计算工具,要重新发掘珠心算对现在人们的存在意义和教育价值,让珠算和我们一起成长。在师资培训、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好规范和引导,大胆的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看,用心呵护先哲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