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经典 展望未来

中国文物网独家专访(下)

中国文物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曾办过“流金岁月——中国近现代美术家文献展”、“自然与人——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等众多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的大型展览,其中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展览?

陈风新:印象最深刻应该是我从创作研究部到美术馆后,策划的第一个展览“回望——当代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大型展览”。2004年,整个美术界正处在彷徨状态,美术馆更是明显。一年仅有七、八个展览,馆内墙皮脱落,年久失修,甚至连一个像样的画框都没有。非常需要一个比较有力度的展览重振美术馆的影响力,给美术馆带来蓬勃生机。展览当时只有一个月的筹办时间,时间紧张,条件困难,我们既要做展览,还要改造环境。可以说当时的环境和条件都比较艰巨的,但是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我们既要保证展览作品的质量还要保证展览的学术性和思想性。为了重塑美术馆的新形象,面对挑战,迎接困难,我们必须要办好这次展览。《回望》策办的主旨是,中国画在1985年以后,有人提出了中国画走到了穷途末路的一个时期,这20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画不但没有消亡,还发展的更好了。考虑自85新潮和美术术馆建馆的这20年间,很多人都亲历了从传统走向当代,回归传统的同时又紧跟社会步伐的阶段,回望我们从彷徨忐忑到坚定的信念,所以主题定为“回望”。《回望》这个展览把中国画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篇,把全国1985年以后在中国画坛不同时段涌现出的优秀画家做了一个20年的汇聚,从三方面突出中国画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对美术馆进行简单装修、选定主题后,就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征集。最后每篇在全国选定30多位优秀艺术家,近20年共10幅不同阶段的艺术作品,每篇330多件作品,对三篇近千幅优秀作品进行展出。展出同时还出版相应的画册,里面收录了每个艺术家的创作体会。当时,这场展览在全国非常轰动,反响巨大,学术性价值极高,在学界得到了普遍认可。第一炮打响后,大型展览接连不断,影响力骤增,且使美术馆转亏为赢,半年创收170万。展览的成功离不开艺术家们的大力支持,《回望》时展览经费非常紧张,征集过程中很多艺术家的鼓励和帮助让我们非常感动,至今难忘。这也是现在我一直在强调的,作为美术馆其服务职能一定要做好,才得以无愧院领导、众艺术家们的厚爱和大力支持!

中国文物网:确实,我看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的办馆方针就是以 “人才兴馆,学术强馆,服务立馆”。

陈风新:作为国家画院的美术馆,我们主要是展览展示当代美术界优秀艺术家们的艺术作品,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传播艺术的新动态。我们希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美术馆成为艺术家们自己的家。一般专业美术馆,包括装裱、布展等都要参展人自己操办。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里只要作品交接完毕,接下来从策展、装裱、灯光、摆位、上墙、开幕都由美术馆内专业团队负责进行一条龙服务。展馆内物品、人脉的资源也会和参展方共享,凸显展览特色,保证展览效果。国家画院美术馆是国家的,国家画院作为文化部直属的公益型事业单位,我们美术馆也有义务和责任多关注社会公益事业,除了进行学术性、专业性的展览展示外,更应该多做一些公益的事情,多为观众服务,回馈社会。

中国文物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相比其他美术馆、博物馆有哪些特色和优势?

陈风新:美术馆的硬件是比较过硬的,但我们仍然会根据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求,不断的完善馆内的硬件条件。我们的特色和优势还体现在依托中国国家画院的学术背景下,围绕中国国家画院在学术建设等方面的要求,提升美术馆的总体水平。且常年和全国各省地级画院、各省美协及各大美术高校保持紧密的联系,资源丰富、藏品众多。其中,收藏了众多优秀老艺术家们的罕见艺术作品。同时,加强对内、对外的学术交流,通过多种形式,吸纳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提高在学术建设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国家画院的文化窗口,充分体现中国国家画院在学术建设方面的龙头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积极策划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的展览。为加强学术渗透,在四川成都、深圳坪山新区都已设立分馆,为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文物网:您对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的未来寄予着怎样的期望?

陈风新:考虑到场地对于展览规模的限制,国家画院美术馆现正在协商扩大展馆面积,以适应不同展览的各种要求。同时,未来将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现在引进国外的优秀展览很多,但出展还不多,有计划、有系统的在国外举办推动中国文化的展览,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很重要的。

事实上,就我了解,国外的艺术家们也迫切希望了解中国文化,渴望能更多的与我们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明年我们将更侧重于策展。现在看到的都是一些常规性展览,明年可能推出一些新的展览和形式。杨晓阳院长有一个非常系统的整体的规划,随着院里的发展和方向的变化调整展览的方向,在去年八月详细划分了七个专业院。对此,我们今后的展览也将有一个新的划分,从单一的中国画为主,将扩大展览的类型和题材,穿插油画、版画等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有计划地做一些权衡。美术馆作为传播公众文化艺术修养、协助艺术教育、为画家创作活动提供交流的大众平台,宗旨就是为大众服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最优秀的艺术作品、最新的艺术创作思想展示和传递给广大的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家们。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