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地铁站设计成博物馆 古遗址与地铁能否携手同行?
在地底下沉睡了2200年的闽越古城遗迹,因为地铁建设,又一次迎来了喧嚣与关注。
一边是地铁施工工期日渐紧迫,一边是抢救性发掘紧锣密鼓进行。地铁开发与遗迹保护,在一场城市的现代化改造中,就这样狭路相逢。谁该为谁让路?它们能否找到一条共存之路?
与时间赛跑抢救性发掘遗迹
10月30日,屏山地铁施工现场。30多位考古工作人员挥汗如雨。高高的围挡外面,车如流水,一派盛世之姿。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身边,考古工作者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挖掘福建历史上的另一个盛世王朝。
这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战斗”。根据早先公布的福州市地铁施工计划,地铁将于2015年初全线正式通车,因此,留给考古队的时间并不多。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考古似乎就是一群专家拿着小刻刀和刷子在泥土里精挑细选,然后出土一个个精美的文物。但是在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我们除了发掘遗落在遗迹中的文物,更多的是将整面墙壁、房屋地基等遗迹切割下来整体保护。”福州市考古队队长林果说。
精美的文物浩如烟海,遗址的宏大超乎想象,然而有限的时间却令人焦虑。现场,一位考古队员无奈表示,地铁施工方渴望全面开工,留给考古队的时间不断压缩。大家只能尽量加快进度。
林果告诉记者,按照规定,地铁施工方将地块移交给考古队后,考古队必须在4个月内完成考古工作,为了尽量抢救文物,考古队员们已经有2个月没有休息了。
虽然如此,大家依然不敢有所松懈。“留给我们的时间实在太少了。前不久施工方将所有地块都移交给了我们,但是很快又通知我们退场,如此一来,大量文物或将难逃被毁的厄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考古队员说。
两千年沧桑在地铁屏山站呈现
对于考古专家而言,考古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收获很大。据初步统计,两个月内,遗迹中出土文物已经逾千件。
“目前出土的文物和地层都表明,这是个西汉时期闽越王宫殿遗址。”林果说,遗迹中出土的文物不仅量大,而且时间横跨西汉至明清时代,其精美程度也远超其他遗迹内发掘的文物。
在遗迹内,考古队员甚至发现了一堵堪称完好的汉代砖墙。“这应该就是福建最早的一栋建筑了。”林果称,遗迹中发掘的文物在告诉人们,早在2000多年前,福州就有了建城的历史,而且,自此之后,这里始终是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
诸多文物都在支撑这一观点。在工地里的活动板房内,考古专家指着一堆瓦当告诉记者,遗迹中出土的文物涵盖历朝历代,但是主要以汉朝为主。文物的丰富程度也远超人们的想象,仅出土的瓦当,就有好几种。
“千万不能小看这些瓦当。”林果表示,一栋建筑上,瓦当数量稀少,历经千年后能完整保存下来更不容易,最为关键的是,瓦当上的图案随着时代的变迁有长乐万岁、脸谱、莲花等诸多字样和图案,从这些图案上,我们现在可以轻易触摸到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特点。
专家表示,遗迹中出土的陶罐瓦片或许不是很值钱,但是却可以帮助我们管窥历史,乃至重拾闽越文化的自豪感。其内蕴的文化价值难以估量。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曾经掩盖在历史上的迷雾也被逐渐揭开。位于工地附近的欧冶池曾经是春秋时期冶炼名家欧冶子铸剑淬火的地方,又称“剑池”,但是因为它的位置与曾经挖掘出来的闽越王遗址要高4米多,有人因此怀疑欧冶池的真实性。“这次考古证明欧冶池是真实存在的,它不断抬升,也是历史发展中人类活动的结果。”林果说。
类似的发现还有不少。史书记载,闽越王无诸曾建都冶城,后来南北朝西晋也曾在福州建立了子城。过去史学界一直都认为子城就是在冶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现在考古发现的护城河表明,子城和冶城只是位置相邻,并无直接联系。
“虽然考古工作还没有结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次考古的收获将远超人们的想象,福州的历史也将因此而更加辉煌灿烂。”林果说。
建座博物馆让历史与现实交织
有一个问题让人无法忽视,如果在古遗迹上建设地铁站,那么古城遗迹又该如何才能完好保存?
“如果把地铁站设计成一个闽越文化博物馆,或许是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林果说。
虽然遗迹还没有发掘完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关注遗迹如何处置这一问题,将地铁站设计成博物馆这一想法渐得人心。
将地铁站建成闽越文化博物馆,这可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设想。联想到这样的局面,林果也十分激动。“如果设想真能实现,未来的屏山地铁站或许也会成为福州市未来的文化地标。”他说。
在专家看来,将地铁站建成博物馆同样具有一举两得的效果。目前考古队已经切割了不少古建筑、古道等遗址,安置它们本身就需要要做大量工作,而未来地铁站建设时也需要设计施工,将地铁站建成博物馆,不仅不需要多花钱,还能解决古迹安置问题。
“这些被切割下来的古墙古道,本身就是极佳的装饰材料。”林果表示,目前,这些文物已经被妥善保存,如果政府有意将地铁站设计成博物馆,他们愿意配合专业设计公司共同建设。
专家们认为,将古城遗迹和文物融入地铁站建设当中来,技术上并不存在困难。关键是,有关部门需要下定决心,促成此事。
设想一下,当我们进出地铁的时候,脚下踩着的是数百年乃至千年以前的古道,身边看到的是古朴沧桑的陶器和古建筑墙壁,这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