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篇】佳人炫绣袿

盛大华美

古往今来,女性爱美、追求靓丽的性情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杜甫的《丽人行》里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描画的女性美丽和服饰之艳丽看,是见得到大唐盛大华美的气象的:丽人们姿态浓艳,神情高远,模样端庄,一个个冰肌玉骨,妙曼多姿。

细腻的笔法、富丽的色调,渲染了娴雅的意态,绝色的优美。和倾国倾城的容貌相映衬的,是服饰的华美:绣花绫罗的衣裳,风光无限,上面有金线绣的孔雀,银线刺的麒麟。“蹙金”,是刺绣中的极品,用金线绣花而皱缩其线纹,使之紧密而熨贴。头上戴着什么呢?翠青色的彩叶一直垂到双鬓。

“盍叶”,即彩叶,是那时妇女发髻上的花饰。“鬓唇”,即鬓边、鬓脚。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头饰之后,又推出背部特写。那里是缀满珍珠的裙腰,“珠压”,谓珍珠缀于腰带,压住使其下垂,不让风吹动,既合体,又沉稳,所以下面说“稳称身”。

那些曾经美艳的裙裳,或许已经淡出了历史,然而霓裳艳影留下的美好意境,仍然值得我们回味。据《吕氏春秋》、《世本》和《淮南子》的记述,我们民族是由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

从文物考古的角度看,我国女性服饰史的源头,可以上推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两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过一枚骨针,说明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明由此发端。又一万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工织造的布帛进入我们的视野,服装形式发生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这是中华服装之祖。商周时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衣料用色厚重。春秋时期,人们的穿着成为礼治的重要内容。《尚书·益稷》述十二章服曾说:“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纹此后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末。周代女子服饰特点是穿短领窄袖衫,腰下饰襞膝,基本服饰为上衣下裙,而头饰基本是梳髻,插对笄。

春秋战国时期,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样而精美的女性衣服脱颖而出。女性的头纱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如覆杯上耸。女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皮衣则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妇女们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异常美观。那时,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很普遍。深衣将身体深藏,是士大夫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运肘功能。据记载,深衣有四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这个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但多数女子所穿着的服饰是一种将左面衣襟前后片缝合、后面衣襟加长形成三角、绕身至背后腰带系扎的深衣。女性有戴风兜帽的,歌舞的时候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飘逸汉服

秦汉时期,深衣得到了新的发展。此时女性的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和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秦国女子着曳地长袍,领、袖各叠为三层,名三重衣,女子一般梳双垂髻,以垂髻发式为主。

汉代女性服装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我国古代服装式样,基本为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两种形制。西汉女性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棉,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汉代女子着一种袍服,垂地,衣襟盘旋而下,似战国时的绕襟深衣。头上都梳垂髻插珠玉步摇,有堕马髫、双垂环髻、髻后垂梢、盘恒髻、裹帼巾等。

魏晋南北朝时,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哑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上衣短小、下裙宽大为其特色。足穿笏头履、高齿履(一种漆画木屐),流行一时。女子大都穿窄袖衣、帔子、对襟大袖衫,下穿长裙等,头饰大都梳髻后垂髻、梳长鬓、十字髻、双丫髻、高髻插步摇、缬子髻等。

锦绣唐宋

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繁荣,女性服装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彩锦,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那时女装以红裙最为流行。白居易诗里面说的“血色罗裙”就是。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的样式历久不衰。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前引《丽人行》,反映的就很典型。据沈从文考证,开元间女穿男装的现象也颇风行。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

唐代妇女着凤鞋,宫人皆着红锦耗靴。妇女日常服饰名目繁多,趋向华丽,形制开放,袒胸露臂也不算奇特,祆、衫、袍、腰巾、抹胸、裙、裤、膝裤、袜、鞋履、靴是系列名称。唐代妇女发上饰品有各式步摇、梳、钗、花饰,还有各种花钿、面饰。

风情万种

五代女子服饰一般着袄,对襟窄袖襦、长裙、大袖衫等,宋代女子日常流行的服饰有上襦、披帛、窄袖短襦、对襟大袖衫、窄袖衫、对襟褙子、半袖、右衽上衣等、下身束裙、裤、褶裥裙等,发髻上还加饰花巾、簪花、白色团冠、花冠、包髻等。

宋代女子曾流行花冠和盖头。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精巧,宋代花冠加以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辽、西夏、金及元代的女性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她们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

元代的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蒙族形制。大德年间,蒙汉服饰即各随其便了,女服有左、右衽窄袖长袍、直领对襟夹衫、左、右衽短上农,对襟短襦、半臂、着裙。

明代,衣冠恢复汉族服饰,女子多着对襟宽袖大袍,竖领襦衫,高领衣,窄、宽袖褙子,半壁,云肩,襟袍,短袖杉,下着长裙、腰裙等。有高髻、双髻、三髻式、挑出圆尖髻等,并戴头箍、兜勒、卧免、簪珠翠、插金凤等装饰。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那时上层妇女中已着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多旧传统,女子服装品类丰富。用色则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入清,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废除了有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称为“滚镶”。清代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她们不缠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时外加坎肩。乾隆以后,满族女装中出现高底的“花盆底”鞋。咸丰以后,又出现高大的“两把头”、“大拉翅”等发型,成为满族女装之突出的特征。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再后来,旗袍逐渐成为时装,时至今日,风华绝代的旗袍,仍在演绎着风情万种的迷离。

责任编辑:bd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