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手札收藏热渊源有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2年6月,由宋版《锦绣万花谷》领衔的过云楼藏书以2.162亿元成交。(匡时供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曾国藩手书家训拍出230万元。(嘉德供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贸圣佳预拍卖钱锺书及其家眷的110件信札、手稿,遭到杨绛先生强烈反对。(资料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2年匡时秋拍,“南长街54号藏梁氏档案”全部成交,总成交价达6709万元。

5月26日,已故著名作家钱锺书遗孀、百岁文化老人杨绛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北京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钱锺书及其家眷的110件信札、手稿。6月2日,杨绛再发紧急声明,反对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于6月3日上午拍卖钱锺书和她的三封私人书信。北京保利于当天下午在其官网发声明,撤拍涉及钱锺书与杨绛的信件,一系列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近年来,虽然艺术品拍卖市场跌宕起伏,但名人手札收藏前景看好,价格每年以30%涨幅递增。

名人手札市场为何如此火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性地对待名人手札收藏?本报记者为此电话和现场采访了北京学者、收藏家许宏泉,以及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收藏家阎焰。

名人手札收藏井喷式爆发

近来名人手札价格呈井喷式爆发:朱自清的楷书七言诗札拍出161万元,高出起拍价20多倍;赵之谦的信札九通拍得120.75万元;周作人撰书、鲁迅批校《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手稿以184万元成交。

去年秋拍,梁启超旧藏“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以6709万元高价成交。今年5月10日,顾炎武书《五台山记》以3162.5万元高价成交,创下单幅名人手札拍卖新纪录。

手札是书信的别称,又称书札、信札、尺牍等。广义的手札还包括文稿、诗稿、小幅书法作品手迹。书信是人类传递信息的载体,中国书信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代。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张逐渐推广普及,书信获得空前发展。据阎焰介绍,名人手札热潮不是从现代开始的,实际上自明代就已经形成了。

阎焰说,因为古人没有书法创作的概念,他们最早的书法作品就是以手札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后人称之为“帖”。比如距今1700多年的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其字古朴、雄浑、沉厚,堪称“无价之宝”。著名的“三希堂三帖”王羲之写给亲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子《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还有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杨凝式的《韭花帖》等等,都是手札。

买卖名人手札要尊重隐私权

此次中贸圣佳拍卖的有关钱锺书先生的拍品,是上世纪80年代钱先生与时任香港《广角镜》杂志总编辑李国强的书信往来,以及钱锺书、杨绛、钱瑗一家三口书信及手稿共110件。

信札具有私密性,许宏泉和阎焰二位都认为,杨绛先生的要求可以理解,值得珍重,他们都认为,拍卖行应该将这批拍品撤下。阎焰说,无论在欧美,还是在中国,都有档案的禁秘期,书信因其私密性也应该如此,比如你是拍卖者你也不愿把自己的私信公开。

阎焰并不赞成关于物权与著作权分离的解释,他说,“法律是冰冷的,而人性应该是温暖的,我们要想到当下,要设身处地为杨绛先生及钱先生家人考虑。”他同时认为,如果操作方法恰当,比如将书札的信息封存,而单独转移物权,那杨先生也许可以能接受,拍卖就能够继续进行。

许宏泉认为,“我们长期以来对著作权不够重视,对个人隐私也够不尊重,此次拍卖事件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他举例说,有关单位要出版梁漱溟的书信,在征得梁氏后人同意后,将其中有史料价值的部分出版,但要对涉及到家庭隐私的内容进行处理。他说,钱先生这批信札也应如此对待。

钱锺书先生当年写作这批书信及手稿时,并没有把它们当作商品,现在变成了商品。阎焰认为,杨先生的顾虑也有著作权的因素,它的著作权一定是钱锺书。这批手稿对研究钱先生具有文献资料价值,学者如出于研究需要,首先要征得所有人的同意,还要知会杨先生或钱先生后人。

名人手札曾经是废旧物资

名人手札收藏的“热”是与前一个时期的“冷”相对应的。在某个特定的年代,名人手札、手稿,以及其他历史文献,都是作为废旧物资来处理的。

阎焰说,名人手札也曾被当成废纸卖,他的一个朋友,当年2000元买回一卡车,现在抽出一张纸都能卖好几万元。他本人也有过收藏名人手札的经历,但数量不是很大。他说,那时候北京的一些图书馆等单位,书信、手稿等资料都当垃圾处理,他从其中抢回一部分。他说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到2000年以前,类似资料已经全部消化掉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历史文献资料不被重视,成堆成捆地处理掉了,有些被工作人员当作私人物品拿出来卖。许宏泉当年就这样收过一批名人手札,姜亮夫、朱东润先生给教育部某某司的信札,提出关于大学中文系的意见,还有领导的指示,包括朱光潜的手稿,都流出来了。许宏泉认为,“这说明我们的档案保存非常有问题,当年巴金的手稿捐献有关文物部门,结果也流到市场。”

阎焰认为,不重视档案资料的事也不只是近代才发生的,“清宫内档都曾经当垃圾卖,8000麻袋的档案,今天看来都是至宝。”

捐赠与保存制度必须健全

名人手札可以作为物权进入市场,但它同时又具有文献史料价值,是一种社会资源,对怎样处理这两者间的关系,阎焰和许宏泉也谈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阎焰认为,对学术材料的占有是每个学者都迫切需要的,但也要尊重所有者的占有权,这需要有一个过渡期,相信这一矛盾最终会得以解决。他说,比如我们今天可以到大英博物馆查阅敦煌档案,这在以前就做不到。

许宏泉举例说,前段时间,胡适的一批书信被拍卖,卖到400多万元,拍卖行还附加一条:国家文物部门有优先购买权,让很多买家感觉很失望。他认为,这批物品既然进入市场,就应该对买家一视同仁。许宏泉认为,资本介入市场,文献资料价值分散到私人手中,对其利用、保存上并无不利。他说,现在许多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存有大量名人手札,他们只把它当成有价值的废纸,甚至当成私人收藏物,不加整理,也不让人查阅。相反,这批藏品到了私人手中,反而是件好事。

“私人既然买了它,就是喜欢它,就会亲近它,就会设法研究它。”许宏泉举例说,张铁林收藏了很多名人手札,然后就想加以研究整理。其他的藏家也是如此,他的朋友圈中,就有不少人利用手中藏品进行研究,然后出书的。另外,现在私人博物馆也越来越多,有较先进的设备来保存这类藏品。许宏泉相信,很多人最后还是要把这类藏品捐赠出去,而不仅仅把它当钱来看。但与之相适应,必须要健全文物捐赠制度,必须让大家信任这个机构。

资本介入使手札收藏升温

阎焰讲了一个故事:前不久在日本的一个小型拍卖会上,一批书信大概折合人民币4万元起拍,国内一位收藏者以70万元拍回,拿回来转手就以1500多万成交。他说,这就是坊间传颂的关于手札价值变迁的一个故事。

“以前的名人手札都是读书人才买,现在买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许宏泉说,“也不能说他们是附庸风雅,收藏名人手札,比买其他藏品,还是较能显出文化品位。”

顾炎武的《五台山记》以18万起拍时,许宏泉以为拍到五六百万就可以了,结果拍到3000万元。为什么呢?因为顾炎武太有名了,他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都知道。还有鲁迅手稿,只有几行字,许宏泉预言价值50万元,还被当作新闻,现在居然拍到180多万元。

对于名人手札造假问题,许宏泉和阎焰都认为,相对于创作的书法作品来说,名人手札造假比较难。名人手札具有不可复制性,一张故纸,一段旧事,都有一个特写的历史背景,赝品可以一望而知。

价位十年八年还会走高

现在名人手札藏品越来越少,像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手札很稀缺了,钱锺书先生算是半民国的,现在许多人开始转而收藏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名人手札。

阎焰说,手札前一般要加上“名人”两个字,像钱锺书、王世襄、季羡林等人的手札或手稿,有特殊的学术研究价值,可以作为写人物编年史的资料,可以反映作者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变法。阎焰认为,21世纪已经进入名人手札的绝唱期,“因为我们已经电子化了,只能收集手机短信、电邮了,以后孩子们甚至都会不知道有书信这回事。”他说,现在已经有机构在做早期电子邮件的封存,他自己早期的电子邮件现在都不愿删除,手机舍不得扔,因为里面有大量短信。

阎焰建言,热衷收藏手札的朋友,会有很大收获,假定价格不是很离谱的话,名人手札是值得收藏的,因为它是可以获得的收藏品的载体。而许宏泉认为,相较于书画家的作品,名人手札更有收藏价值。他说,上海一位藏家朋友是收藏新文学史料的,其父辈有很多画,邓云乡先后去他家,看到墙上挂的都是齐白石,张大千的画,说:撕了,撕了!过一段时间,朋友果然把这批画处理掉了,挂上钱锺书、老舍、冰心等人的作品。许宏泉说,他如果挂周作人、刘师培的作品,就更有文人气。

许宏泉说,前些年,沙孟海、郭沫若、舒同、启功等书法家的创作作品价格很高,在他看来这是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正在被改变。因此他预言,文人手札,资源越来越少,收藏者越来越多,在最近十年八年间,价格会不断攀升。

名人手札每年涨30%

国内名人手札拍卖最早始于1994年,当年翰海秋拍中有一册15通的徐悲鸿行书手札,估价10万元,每通信平均6000多元,最终流拍了。2004年,同样是在翰海,仅仅3通的徐悲鸿信札便以24.2万元拍出,每通平均8万元,升值幅度达到10年前的10倍之多。

近年来,名人手札的收藏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凸显,各大拍卖场每年均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书稿手札成交。2005年秋拍,郁达夫致王映霞的8封情书“我很真心,我简直可以为你而死”以34万元高价成交;钱锺书致吴祖光信札,一张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便笺,不到10行字,记录了钱氏夫妇与吴氏夫妇的交往。这几行小字最终以2.3万元成交;2010年嘉德秋拍,齐白石嘱托叶恭绰将卖画所得“三百二十四圆七角”汇入他的中国银行账户的书札,以33.6万元拍出。

2009年,陈独秀、梁启超与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书信,一举创下744.8万元的成交高价;同是2009年,国学大师陈寅恪的112件手稿,成交价是285.6万元,在手稿市场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近代佛学家李叔同先生的77页手稿,拍出了257.6万元。

2012年,在艺术品市场趋冷的情况下,名人手札的高价成交体现出它的抗跌性。朱自清的楷书七言诗札以161万元成交;赵之谦的信札九通拍得120.75万元;赵孟頫(传)信札十通以299万元拍出……2012年6月,由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领衔的179种、1292册组成的过云楼藏书引发了一场价值2.162亿元的“战争”。

北京匡时2.16亿元拍出“过云楼”之后,各大拍卖行均开始了对名人手札的细分梳理。去年12月,随着拍卖师第146次落槌,现身匡时秋拍的“南长街54号藏梁氏档案”全部成交,总成交价达6709万元,其中,梁启超的《袁世凯之解剖》手稿以620万元成交。

在今年嘉德春拍“古籍善本”专场中,顾炎武手书《五台山记》以3162.5万元夺得全场桂冠。曾国藩手书家训及写给曾国荃的130页家书,以356.5万元成交,比预估价格高出4倍有余。1911年鲁迅手书《古小说钩沉》手稿更为引人注目,最终,此件手书以估价10余倍的690万元高价易主。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5年名人手札价格每年至少以30%的幅度攀升。有的名人手札已从原来的一两万元飙升到现在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业界普遍认为,在收藏市场持续黯淡的形势下,名人书札类依然保持坚挺,这说明了市场对兼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书札价值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书札的自身价值正在回归。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