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厂艺术区——艺术携手设计创意产业园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酒厂艺术园区曾经常被媒体拿来与798相比较,但是正如该园区的创建者朱超英董事长所说的,其实二者没有太多可比性。798是雄浑大气,而酒厂艺术园区则是娇小灵秀。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

确实如此,占地约70余亩的酒厂艺术园区安静的坐落在朝阳区安外北苑北湖渠内,秋季,长满金黄色果实的柿子树为园区增添了别样的光彩。由于其紧邻中央美术学院,处在望京自由艺术家、艺术机构集散中心,再加上其老厂房的宽敞空间,使它具有着成为艺术园区的独特优势。

园区是由北京英诚科贸发展有限公司于2005年3月分三期开发而成的,经过四年的建设和发展,园区可用于艺术家、艺术机构使用的各种空间近3万平米。截至2009年9月,园区入驻的机构有60多家,艺术家曾先后入住有近100人次,驻园机构大概比例为:国内外知名画廊、美术院校和其它艺术公司占1/3;新引进的中文设计公司占1/3。酒厂国际艺术园是2005年3月对朝阳酿酒厂进行重新规划后建立起来的。如果说798是最初由于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入驻自然形成的艺术区的话,那么酒厂艺术园则是北京最早由公司进行系统规划开发的艺术园区。

一个已经倒闭多年的酒厂是因什么契机决定变身为一个艺术园区的呢?这似乎跟798一样,也跟中央美术学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曾经是九立方画廊艺术总监的王立新先生告诉笔者,因他跟中央美院的老师来往比较密切,当初得知索家村拆迁,美院也有很多老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室,而正巧他的老乡朱超英盘下酒厂这块地似乎准备将它变成为一个美食村,但有着多年旧房项目改造经验的王立新先生发现,这里更适合做艺术家工作室。于是邀请美院的老师们来此考察,当时来此处的邹跃进和秦璞老师一致惊喜的确定这里天生的具备着一个艺术区的条件。于是,2005年5月正式动工,开始了艺术园区的三期改造规划。

徐冰、张晓刚、马六明、曾浩、马刚等国内顶级的艺术家和设计家都曾在这里有自己的工作室。但是酒厂也并非只收纳成功艺术家,艺术园也给一些具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提供了机会。事实也证明,这些青年艺术家确是具有发展潜力,比如“他们”组合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酒厂艺术园的艺术家来源比较丰富,主要有艺术院校的教师,如最早一批的有徐冰、谭平、秦璞、马刚、肖勇、尚扬、孙景波、武明中、王川、姚璐、尤劲东等,社会上的知名艺术家有张晓刚、马六明、曾浩、任思鸿、南溪、翁奋、于云天、梁长胜、许向东、石建国等;早期入驻的湖南籍艺术家比较多,如张方白、李路明、段江华、吴德斌等;酒厂的青年艺术家主要有他们组合(杨晓刚、赖盛)、陈可、黄莺、薛君、薛涛、何迟、梁彬彬、伊慧、杨韬等;海归艺术家主要有兰一、李新建、金日龙、黄锦等。因受金融危机、租金价格、物业管理、艺术家个人原因等影响,酒厂艺术园的艺术家流动性很大。

园内除了云集了国内优秀艺术家外,一些国际重量级的艺术机构的入驻也给酒厂艺术园带来了更多的知名度,先后有国际著名画廊“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表画廊”等入驻园区,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成为了推动园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元素。

2008年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遭遇了寒流,酒厂艺术园作为当代艺术生态的一支也不能免遭其影响。在此困难的形势下,园区很快调整了战略,确定了由2008年前单纯的画廊、艺术机构、艺术家为主的园区结构向以创意设计倾斜的结构调整策略,确保园区良好的发展态势。

朱超英表示,由于当代艺术在我国兴起周期短,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广大的受众平台。经历全球金融风暴,以当代艺术为主的园区当然难以独善其身,而艺术设计,它的受众是千家万户,是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源头。

园区从最初创意文化嫁接老厂产品,到从当代艺术与创意设计的转型,每一步都凝聚着一个企业为保证未来的发展而做出的努力。很幸运,酒厂艺术园不在拆迁之列,又正赶上了其他艺术区的拆迁之风,目前维持了艺术园区的正常运转。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