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山编钟仍是“曾国之谜”(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随州叶家山曾国古墓群,编号M111号古墓中出土的一组编钟 记者刘斌 摄

此次叶家山考古出土的5个编钟,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焦点。这套编钟到底是礼器还是乐器?目前仍是待解之谜。

礼器还是乐器

有待考证

此次发掘出的5个编钟里,有4个是甬钟,1个是镈钟。

昨日,音乐考古专家、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介绍,尽管尚未对这套编钟进行测音,但可以肯定4个甬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不过,它们能否有规律地发音,还很难确定。

“它们作为随葬品无疑是一种礼器,而且是一种响器,”李幼平说,“但是不是乐器,在音律上是否成编?目前还不能下结论。”

资料显示,曾侯乙编钟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件。

“叶家山编钟属西周早期,只有甬钟和镈钟,西周晚期的曾侯乙编钟又出现了钮钟。如果能证明前者也是一种乐器,说明曾侯乙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音乐爱好者,他把‘西洋乐器’和‘民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李幼平说。

4个甬钟

两两一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王巍表示,编钟的出现是此次考古的重大发现,出土时,4个甬钟两两是一致的(形制),并且间隔放置,“这是什么含义?它们的音律是什么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凤瀚分析,编钟在形制上很有特色,出土的4个甬钟时期比较早,而镈钟是四虎镈,可能属于商晚期。

此外,4个甬钟里有两个带有乳刺,这是西周比较早的钟的一个特点,但另外两个没有乳刺,钟应该也是凑起来的,“一个镈定音,4个钟用来测音,对西周的乐器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但目前的资料还不足以更深的讨论,这确实是曾国的一个谜”。

武汉大学一位考古专家称,镈钟始于南方,过去在中国北方出土过西周晚期的镈钟,可以认为是逐渐从南方流传到北方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