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东富西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熙熙攘攘的前门大街
 

老北京有“东富西贵”的说法,“富”和“贵”两个字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并非字面上的那种有钱人多和少的肤浅之意。但是一直以来,这句话里说的“东”和“西”到底指的是哪里,可谓众说纷纭。如今,随着新前门大街的开街,前门大街作为“东富西贵”分水岭的说法也浮出水面。

以前门大街的中轴线为主,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形成了北京重要的地缘划分线,就是所谓的“东富西贵”。收藏研究近代史的北京收藏家秦杰认为,从前门大街到永定门这条中轴线的西侧,称之为贵,就是官宦多,还有一些名流,如纪晓岚;这条中轴线东侧称之为富,就是商人多。

明代前门大街的主要功能是皇家的御路,而主要的商业区当时在前门大街的辅路上,煤市街、鲜鱼口胡同等。到清代时前门大街的商业开始繁荣起来,其中最辉煌的时期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一条前门大街成了当时繁华商业的缩影。

当时外国的资本已经进入到前门大街,所以出现了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筑,经销洋货成为当时前门大街的一大特色,其中西洋建筑的店铺是以卖英国、日本的毛纺织品,美国、英国、荷兰的石油、煤油产品为主,而日本的一些精加工工业品,则在前门大街西侧的商铺有卖。

秦杰认为,现在所说的“东富西贵”实际上是指文化的消费倾向不一样,像“西贵”表现为,在前门大街西侧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场所,如琉璃厂古文化街、宣武戏园、各省的会馆以及洋买办的房子等等。“东富”又是一番纸醉金迷的景象,如前门大街的广和、中和戏园子,达官贵人、各界名人经常到这里来,所以这里是富人的消费场所。

受此影响,在前门大街东西两侧的老字号也是富贵有别。东侧鲜鱼口胡同附近形成了一些有名的传统小吃,比如“都一处”烧卖、清真“月盛斋”酱羊肉等,这些老字号面向大众,各色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喜好的那一口。

西侧也有贵人吃饭的地方,如北京八大楼之一的“华北楼”,前门大街西北最繁华的一个街口叫南河沿,在南河沿和前门大街口的北侧就是“华北楼”,是军政要人、遗老遗少、京城显贵经常出没的地方,民国时期这里就好像是一个“贵人俱乐部”。

仅仅是一路之隔,前门大街东西两侧的商业运作模式也不一样,西侧大量的店铺经营洋货,特别是大栅栏里面,英国的毛纺织品、日本的自行车、欧洲的手表、英美日各国工业加工的小物件应有尽有。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这些店铺被反对洋人的义和团砸烧。当时这些店铺不断失火,在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前10天左右,大栅栏地区、廊房头条、前门街口的售洋货的店铺基本被烧光了。

前门大街西侧廊房头条有个券业场,顾名思义是做证券交易的地方,又叫寄卖行、委托行,老北京人都叫它券业场,当时主要是为外国人服务的商业活动场所,后来又在该处形成了一个卖旧货的地摊市场。但秦杰说,券业场的旧货可不是一般的旧货,因为“西贵东富”,那样的旧货都是价钱不菲。如卖外国的金笔、红木家具、进口自行车、名表、裘皮大衣等。“文革”后期由于地摊式的“鬼市”交易被禁止,券业场成了北京唯一一个卖高档旧货的地方,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券业场变成一个以时装、百货为主的商品市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李风华认为,北京的悠久历史中,承载了太多的民间俗语,类似于“东富西贵”这样的说法,只能是仅仅停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而已。通过这个说法,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到老北京的政治经济格局,透析一条前门大街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

责任编辑:jan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