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罗布斯达:将唐卡传承进行到底

编者按:2012年12月8日,浙江衢州博物馆,“勉冲·罗布斯达唐卡精品展”开幕的前一天晚上,展览馆里一片忙碌的景象,工作人员正在为第二天的开展做最后的准备。为了更好地了解西藏唐卡,了解勉冲派唐卡的传承,记者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勉冲·罗布斯达画师进行了专访,通过唐卡去探寻一位穷苦家庭的孩子如何在经过三十余年的坚持和努力后,实现了人生的理想,成长为杰出唐卡绘画艺术大师的秘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勉冲·罗布斯达

初见罗布斯达,他流利的汉语水平和开朗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这位常常独处绘制唐卡的艺术大师与我们印象中的藏族同胞一样,纯朴、憨厚,黝黑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唯一不同的是记者没有想到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竟然是一个非常时尚的人,一身运动休闲装让已经四十五岁的罗布斯达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不少。

出身唐卡世家,苦心钻研成就儿时梦

1967年,罗布斯达出生在西藏日喀则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族里的五代人都从事着传统“勉萨画派”的唐卡绘画。藏族唐卡勉萨派产生于公元17世纪中叶,由四世班禅大师的贴身画师朱古曲英嘉措在勉唐派的基础上吸收中原内地、西藏本土和印度的优秀绘画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很多个人绘画元素,创立了勉萨派,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该画派造像法度精严,与传统的块面表现相比,尤其注重线条运用和线条工整流畅,色调活泼鲜亮。罗布斯达的爷爷达娃顿珠是西藏地区有名的唐卡大师,著名的扎什轮布寺在重新修建班禅灵塔时,达娃顿珠就承担着其中的壁画绘制工作。

也许是受到了爷爷的影响,罗布斯达自幼就有着极强的绘画天赋,12岁时罗布斯达正式开始和爷爷系统地学习唐卡绘画。在学习的过程中他苦心钻研,常常熬到深夜,用六七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别人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完成的练习,他的绘画技艺也日益成熟。为了进一步提高绘画技能,在爷爷的引荐下,罗布斯达又拜十世班禅大师的专职绘画大师葛钦·洛桑平措和葛钦·阿顿为师继续学习了四年。

罗布斯达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技艺,他发现传统绘画的学习往往注重技艺的传习,却时常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培养。如果这样,以后就只能做一个“会画”却不懂画的人了。因此他觉得有必要去系统地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补充自己对西藏文化、唐卡文化的理解,于是1995年他在西藏大学专门学习了两年美术史和藏学。经过了两年的学习,罗布斯达对唐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说唐卡是藏族人以画言史、以画叙事的载体,他告诉人们的不仅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

先后经过爷爷达娃顿珠的传统绘画技艺启蒙,扎什伦布寺拜得名师指点,以及在西藏大学系统理论知识的补充,罗布斯达的唐卡绘画技艺有了极大提升。他所创作的唐卡绘画作品画面精美,构图饱满,笔触细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技艺。在随后的十多年里,罗布斯达一直坚持着唐卡创作,他的作品逐渐赢得不少业内外的专家、寺庙僧人、藏区农牧民的赞扬,西藏各大寺庙也慕名前来,请他抢修破损壁画。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罗布斯达终于实现了他孩提时代的梦想,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成长为一名著名的唐卡绘画大师。这其中,他坚守的不仅仅是家族传承的唐卡文化,还有对西藏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

用心灵创作的唐卡画师

每当谈到勉萨画派的唐卡艺术时,罗布斯达便会滔滔不绝,博物馆里不时传来他爽朗的笑声。在衢州博物馆画展现场,一幅由罗布斯达绘制的精美唐卡作品《千手千眼观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布斯达介绍说,在《千手千眼观音》的绘制过程中,每一笔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因为每一只眼睛都只有一毫米左右,每一个手指都细小到只有半毫米,甚至每一个手指的指甲都需要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此精美的细节刻画,需要画师必须十分认真谨慎。因为一旦画错一笔就会前功尽弃。创作这样一幅精美的作品至少需要五到六个月的时间,而像这样极其精美的细节在他的画作中经常可以见到。

罗布斯达说鉴赏一幅唐卡作品境界的高低,就是通过作品看画师是否用心。一幅好的作品关键是要看能不能把佛像画活,画出所有的庄严和慈悲。在每次动笔之前画像中的每个细节,画师都要了然于心,神态,动作,包括手指的摆放和指甲的颜色,衣服上的褶皱,所有要绘制的画面,都要在脑海中拥有了生命,画师才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画布上,而要达到这么高的绘画水准,往往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练习。罗布斯达正是通过了将近三十年的练习后,才让今天的作品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细腻程度。

正是因为他的用心和精湛技艺,罗布斯达绘制的唐卡作品影响力越来越大,作品除了被西藏各大寺庙收藏外,许多国外的藏传佛教信徒和收藏爱好者也大量收藏他的作品,罗布斯达通过唐卡将西藏浓郁深厚的独特文化传递给了全世界。

布达拉宫壁画的唯一修复者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罗布斯达在徒弟的推荐下成为了布达拉宫壁画的唯一修复者。历经三百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殿堂内2500多平方米精美绝伦的壁画,是西藏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象征,罗布斯达修复的壁画墙体就是位于布达拉宫红宫最高处的坛城殿,因为殿堂中摆放着三座精美的坛城,这里成为布达拉宫最重要的殿堂。而殿堂中的壁画,更是布达拉宫中描绘最为精美细致的作品。罗布斯达说因为壁画的重要性,这里所描绘的壁画都极为精细,在一个手掌大小的地方,往往汇集着众多比拇指还小的佛像和风景,这么精细的画法在唐卡绘画中是很难达到的,因此罗布斯达通过自己多年沿袭的绘画技巧,使用最传统的天然颜料,一点点的修复好了那些残损的壁画。

现在,每周的一、三、五罗布斯达都会到布达拉宫里进行壁画修复工作。由于壁画笔触及其细腻,临摹一幅作品常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目前这项工作已经持续了整整七年。但是对于罗布斯达来说,在布达拉宫工作的每一天都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荣耀。

用现代技术传承古老文化艺术

也许是因为喜欢绘画的缘故,罗布斯达也非常喜欢拍照,接受记者专访的时候他还在刷新着自己的微博,不时会把自己认为很好的唐卡照片发上去,这样能够更快地交流和传递信息。他希望自己能通过各种方式来使更多的人了解唐卡,了解西藏文化。

罗布斯达有着一个开放的心态,他多次作为西藏唐卡绘画技艺的代表出席在各地举办的唐卡艺术交流活动, 还曾在2010年作为西藏唐卡技艺的代表性人物在上海世博会西藏日进行表演。他努力学习汉语、英语,并且开微博,上论坛,用全新的方式展示着西藏古老的唐卡文化。

西藏书画院院长韩书力曾说过,罗布斯达的作品是西藏唐卡绘画技艺最高水平的体现,他不仅继承了家族传统绘画派的精髓,而且在他的作品里能够读出时代精神。在唐卡绘画技艺的传承上,罗布斯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

西藏唐卡画院——梦想在延伸

在离布达拉宫不远的地方,罗布斯达开设了一处教授唐卡技艺的传习所。罗布斯达说以往唐卡绘画都是家族传承,也许是受到开明爷爷的影响,他勇敢的突破了传统,将唐卡的绘画技法教授给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农牧民孩子们。在这里,罗布斯达为他的三十多名学生提供免费的教育和食宿,不仅要教他们作画,教他们技巧,更要教他们每幅画中所包含的文化与智慧。几年来,从这所传习所走出去的孩子已经达到一百多名,他们有的开办了画廊,有的已经成为了出色的画师。随着唐卡的普及和传播,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和罗布斯达学习唐卡,但是由于条件所限,一直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

罗布斯达一直梦想着将传习所变成一所正规的唐卡学校,使唐卡艺术得以传承。现在他的这个梦想已经实现。经西藏自治区民政厅批准,2012年1月6日西藏唐卡画院在拉萨正式成立,这个坐落在药王山查拉鲁普寺,由罗布斯达亲手创建的学校是他三十多年来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的回报,更是他孜孜不倦地传承传统民族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社会认可。谈到唐卡画院未来的发展,罗布斯达踌躇满志,他说有了画院以后就可以教授更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传承唐卡文化。罗布斯达曾说过一幅唐卡画作能够传世的标准是“能让人感动,能助人领悟,能教人行善”,他正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个标准。

罗布斯达,这个来自雪域高原的追梦者从来不曾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唐卡对于他来说早已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他传承的不仅仅是传统唐卡文化,更是雪域高原上那种永不言弃、孜孜不倦追求梦想的精神。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