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唐卡传承人(勉唐画派)丹巴绕旦
64岁的丹巴绕旦是当今西藏勉唐画派中年龄最高、地位最尊贵的画家。他一直有个心愿,用藏族传统绘画颜料绘制唐卡,让来西藏旅游的人们了解西藏传统绘画的精美。他痛心,一些商店出售的所谓西藏唐卡,是误导消费者的低劣化学颜料批量生产的拙劣旅游小商品。
唐卡汉语叫卷轴画,多是在布上绘制而成,并用绸缎镶边,也有丝纺和绸贴丝缝的工艺品。面上绣有薄绸和装饰飘带,下端用银或银装饰的木轴,以便卷展。每幅大者达几十平方米,小者不足1平方米。同样的画布,同样的颜料,不同人绘画所得效果却相距甚远。一位跟随丹巴教授十七八年的老学生说:“绘画技巧就那么多,我们这一代与老师那一代相比,所缺的正是传统文化底蕴。”
丹巴老人为了让这张“西藏名片”更绚烂,恢复了失传近40年的传统藏画颜料,并把制作工艺整理成文,使后人研究这一课题时,有据可查,有章可循。
勉唐派是西藏传统绘画里一个重要的画派,因其15世纪创始人出生于西藏自治区山南洛扎勉唐地区而得名。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布罗卡林等西藏著名的寺院内,都有该画派几百年来众多知名画师的壁画和唐卡精品。丹巴老人听说我们远道从北京而来,便要从医院回到家里接待我们。听他的助手说,年轻时,丹巴教授的身体硬朗,但这些年工作太投入,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既给学生们上课、带研究生,又搞科研,还有绘画创作,在我们来藏前一段时间,老先生就病倒了,住院两个多月了,还没能痊愈。丹巴教授是个干瘦、黑黑的小老头,朴实得像个老工匠;若以年龄而论,64岁,却显得内地比城市的同龄人老。
教授的病房像单身宿舍,一张小床、一对单人沙发,书桌上摊开几张手绘的佛像和云纹、花饰手稿,线条细致优美。
从医院到小昭寺旁的家只有十分钟车程,老人扣响木门上的铜环,我们跟随主人进入一幢二层小楼藏式民居。站在顶层的晒台,极目远眺,雄伟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拉萨城内几处知名的古老的建筑一一清晰入目。
丹巴教授充满自豪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唐卡,画面上三个手舞足蹈、巨眼圆睁、表情夸张的黑色财神,这幅吉祥图以黑色为主调,传达了内地传统绘画喜用红色表现吉祥喜庆的相同情绪。他说:“这是我用自己研制的颜料画的唐卡,原汁原味,地地道道。”
传统西藏绘画颜料色泽纯正、耐光性强,色相艳丽不俗气,逾千年而褪色不明显,相比而言,现代的化学颜料耐光性差、在日光强烈的西藏尤其有易褪色的缺点。在文物古迹的保护中,两者的优劣十分明显。
他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自治区政府特别指定用我们的颜料来完成布达拉宫的维修,以期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这是文物保护的最高境界。”
在古树环绕的西藏大学一间简陋的小平房内,一位工人在用石臼碎石,另一位工人正晃动手里的面盆,小心翼翼过滤粉状的沉淀,再看隔壁屋子里一瓶瓶已制成的红、黄、蓝、白颜料,工人们一双粗糙的大手,使含有多种杂质、坚硬的矿石,变成色相纯正、细腻高雅的颜料,让我有种沧海变桑田的感受。
丹巴教授说,从矿石提取颜料,传统的做法只能用石臼经人工慢慢研磨,再用水一次次沉淀获得,这活计一点不能省力。有的人为了多快好省,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采用机器研磨,结果得到的颜色发生了化学变化,出来的颜料。
1940年初,张大千曾三次去敦煌临摹壁画,从上海订制了内地最好的朱红、石青、石绿等颜料,可临摹的图画与敦煌壁画对照,颜色总显得艳俗轻福。
此后,大千先生获悉,西藏传统绘画的材料与颜色和方法与内地完全不同,它已有上千年的历史。1942年春,他从青海塔尔寺请来五位喇嘛,以每人每月100个大洋的重金,向他们学习藏传绘画。
喇嘛们自制画布、就地取材,用青藏高原出产的矿石和植物磨制颜料、烧制木炭条,使用起来刚柔适度,得心应手。同样的金粉,经喇嘛画师之手,画面即刻见彩,令大千赞不绝口。
张大千曾感慨:“藏传制颜和画法通过一代代人口传心授,远胜于内地产品甚至外国货,画师水平也远高于内地画师和洋学堂的老师。”
张大千回川后,举办的几次画展,其色彩的使用,已从传统中国绘画跃入带有强烈个人特点的新境界,震惊国内画坛。
提起这段掌故,专家说:“其实,张大千当年在敦煌所学,所得藏传制颜与用色,不过是这门传统技艺精髓的十之一二。”
听说西藏大学使传统颜料重见天日,印度、尼泊尔乃至泰国等亚洲佛教国家的文物保护机构也纷纷前来联系进口。
人类进入21世纪,传统寺院的建筑、壁画乃至雕塑的保护,都面临使用的涂料既要还原色彩,又不易风化、褪色的问题,这对于全世界的文物保护界都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和难题,也是文物界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积极发掘的一个领域。
丹巴教授有着多重身份,教师、学者、画家,这一切,都与藏族传统绘画艺术相关。
他出生于西藏山南地区一个传统绘画世家,到父亲那一辈,家里就出了四代宫廷画家。爷爷曾是上个世纪初西藏新勉唐派画师,为十三世达赖前半生绘像;舅舅师从爷爷,是十三世达赖后半生的画师。父亲是一名工艺图案设计师,上世纪30年代、50年代分别发行的100元藏币和25元藏币都是由他设计的。
15岁那年,父亲送丹巴绕旦进色拉寺的吉僧院,希望他成为一代高僧。3年后,虽然学佛不成,离开了寺院,可这段学习让他系统地掌握了藏语文、佛学理论及绘画理论,为日后从事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他调入西藏师范学院,参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的整理工作。1985年,他获得中科院、文化部授予的《格萨尔》抢救工作先进个人。
同年,他在西藏大学成立的艺术系开设了藏传美术专业课,教授承担传统绘画教学,正式把唐卡从民间带入大学。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前,全世界的画家都是自己动手配制颜料。在丹巴教授的记忆中,小时候也常常看父辈们自己动手研磨、配制颜料。那时,农牧民从西藏各地背来采集的优质矿石、植物,有铜矿、银矿、藏红花、树皮等,爷爷、父亲从中挑拣出上品,经过浸泡、炮制、煎、煮、曝晒,最终,坚硬的矿石化为细腻的藏蓝、藏绿色粉末;从银矿中提取朱砂;从植物中提取雄黄、雌黄,这些天然矿植物提取物既可做颜料绘画,也可入药治病,被称为“藏药”、“藏颜”。因其工艺复杂,品质优良、数量稀少,从古迄今,无论在西藏还是内地都被视为珍品。
在西藏发现的远古人类壁画遗迹,最远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它们经高原强烈的日光曝晒还保持着艳丽色彩。考古研究发现,秘密正是矿植物甚至动物血制成的混合颜料。
与内地史前绘画题材类似,西藏地区留存的史前绘画题材涉及狩猎、战争和日常生活。十三世纪,西藏进入吐蕃王朝时代,佛教引入西藏,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从中原和西域广泛学习形成的西藏特色的绘画,也从描写世俗生活,进入表现藏民族的宗教信仰。
在今天的西藏旅游,无论是繁荣的拉萨市,还是在人烟稀少的阿里地区,在任何寺院建筑、壁画以及民居装饰乃至家用陶器、木质家具,随处可见带有浓郁的西藏民族特色的色彩装饰。
由于各种原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藏专业画家和民间艺人纷纷改行,传统的藏画颜料随之消亡。到上世纪80年代,西藏文物保护工作重新启动,恢复传统藏颜成为丹巴教授的心事。
1997年,丹巴绕旦教授带领五位专家,对历史上出产颜料的矿山实地考察、走访在世的画师和采矿及制作颜料工人,收集了大量口述史料。
他发现,许多颜料的配制方法前辈画家的书里没有记载,自己也从未听爷爷和爸爸说起,要靠自己总结、整理。他提出理论学说,建立操作规范,从感性的杂乱无章,到理性的有据可依,甚至进行工业化的操作,创立了一个新的传统颜料科学。
正像一个开明的家长,当孩子长大了要离家,父母会告诉他闯荡社会的人生准则,就放手目送孩子远去。完成了传统颜料的实验室阶段成果,丹巴教授控制不了这个新生儿的市场命运,在保护藏族传统艺术上,他还有许多事要做。
西藏产生首位传统绘画硕士生导师丹巴绕旦 在西藏大学举行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年过花甲的丹巴绕旦第一次穿上硕士导师服。他说:“能把西藏传统绘画带入大学殿堂,又成为西藏高校的第一位教授藏族传统美术的硕士生导师,这是我此生最大的幸事。”
1941年,丹巴绕旦出生于西藏山南地区曲松县一个传统绘画世家。“我的爷爷次仁是上个世纪初西藏有名的画师,曾为十三世达赖绘过像。因为蓄着大胡子,人们都叫他‘大胡子次仁’。”
子承父业,丹巴绕旦的父亲格桑罗布是一名工艺图案设计师。上个世纪30年代、50年代分别发行的100元藏币和25元藏币都是由丹巴绕旦的父亲设计的。 令丹巴绕旦遗憾的是,在他出生前,爷爷已经过世。但家中一度保有爷爷当年留下的大量书籍,耳濡目染,丹巴绕旦从小就对绘画情有独钟。
丹巴绕旦说:“15岁那年,父亲把我送进色拉寺的吉僧院,师从当时著名的僧人强巴阿旺,在那里,我系统地学习了藏语文、佛学理论及绘画理论。”格桑罗布最起初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一代高僧。
3年后,虽然丹巴绕旦与“佛”无缘,走出了寺庙。但这段学习经历,却为他以后的绘画技艺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上个世纪80年代,他被调入西藏师范学院,从事西藏历史研究工作,之后又转入藏族史诗《格萨尔》的抢救整理工作,主要负责绘制插图。那几年,他完成了大量优秀作品并出版发行,由于成绩突出,1985年中科院、文化部授予他《格萨尔》抢救工作先进个人。
同一年,西藏大学正式成立。大学艺术系开设有油画、国画和西洋绘画及人体结构理论、素描临摹等课程。当艺术系开设了藏传美术专业课时,丹巴绕旦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教授传统绘画的担子,正式把西藏传统绘画——唐卡带入大学殿堂。
唐卡,是西藏传统的卷轴布画,颜料多使用原色的矿物质材料,表现题材以藏传佛教故事及人物为主,也涉及西藏的历史和民俗。
丹巴绕旦虽然出身西藏传统绘画世家,但如何在大学课堂里讲授唐卡绘画这门“绝活儿”,却没有相关书籍和教学资料作参考。“好在我既学了绘制唐卡的技巧,又钻研过西藏传统的绘画理论。”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西藏传统绘画教学如何适应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制定出一整套教学计划,这是丹巴绕旦近20年来的探索。
1996年,他将自己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从前他在学习唐卡时接受的很多口传技法理论,编著成《西藏绘画》。书中,丹巴绕旦将唐卡的描法归结为“五描法”,这是藏传传统绘画理论的一种突破。
“对于一个没有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教授,我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一名学生。”丹巴绕旦谦虚地说。 自1989年以来深受启迪,丹巴绕旦先后撰写了20余篇关于西藏美术理论的论文,他创作的美术作品《地球》在日本《中国四季》美展中获铜奖。1999年出访非洲四国,带去的一幅唐卡被埃及国际国家博物馆收藏。
63岁的著名藏族美术家、西藏大学艺术系教授丹巴绕旦(左)在为两位研究生传授西藏传统的唐卡绘画艺术。 藏族传统绘画系毕业生洛桑扎西与他的导师、西藏著名传统绘画大师、西藏大学教授丹巴绕旦(右)在一起。
丹巴绕旦1941年出生,11岁开始跟父亲学习藏族美术,15岁至18在色拉寺专修绘画理论与因明学。1959年参加工作,从1962年开始一直在教育战线上工作。1980年到西藏师范学院参加史诗《格萨尔》的抢救工作,并接受其插图绘制任务,绘制的插图已出版的有《门岭之战》,《仙境九行占卜》等,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面获国家文化部单位颁发的先进个人奖。1984年到西藏大学艺术系任教的同时编写了《西藏绘画教材-实践精华》,1990年获国家教委的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时获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美术教育奖,作品《地球》在日本中国四季美中获铜奖并被收藏,1991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专家。1995年在中国名人名作展示会上作品《赛马》获优秀奖。1995年获全国自学成才奖、获西藏文学艺术最高成就奖"珠峰奖"。1998年5月,西藏重点科研项目《藏传绘画颜料恢复与发展》经自治区科委专家一,取得区内领先水平。1997年12月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二等奖。17篇论文先后发表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1999年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中作品《十八罗汉之一阿氏罗尊者》获国际荣誉金奖。现任西藏大学艺术系教授,藏美教研室主任。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