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穿戴有大讲究(四)

与全国各地一样,北京人在穿的方面经历了两次大变革,一次当然就是辛亥革命;还有一次就是全国解放。

辛亥革命,应该说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因为它有推翻异族统治光复中华的性质;同时还是对当初"留发不留头"的一种反动。然而,在服饰上,北京的变化却不是以革命的形式出现的。数百年形成的习惯,满汉文明的融合,使革命在服装上打了折扣,没了辫子的人们依

旧长袍马褂,而西服革履或中山装尽管很风行,但并没有取代传统服装。

穿长衫的习惯,在男装来说应该持续到上个世纪50年代,而女装则更晚一些,60年代北京的中、老年妇女仍有相当部分在穿--改良了的旗袍--大褂。民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长衫与西装(中山装也算改良了的西装)并存,而长衫的变化主要是质料和样式。我们看老舍先生在另一部作品中的描述:"藏青哔叽袍,花驼绒里,青素缎坎肩,襟前有个小袋,插着金夹子自来水笔……袍子里面不穿小褂,而是一件西装衬衫……"

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个"科员",财政所的科员,地位……与现在很难比较,在当时基本可以说属于中上层。而中上阶层,从来就是引领潮流时尚的。在这里,我们借助于老舍先生敏锐的观察精准的描写,大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服装潮流的演变--传统与现代的逐渐结合;而不变的是对"高雅"的追求。

真正的革命是在解放以后。长衫大褂迅速地消失了,西装也日趋式微,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也基本消失了,取代了一切的是中山装和军便服。这一变化,是全国性的,我们在这里就不要多说了。北京在这一迅速的变化中有什么特点吗?

特点之一就是变化得更加地彻底。北京作为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应该也必然是新风尚的发源地的。在不断深入的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作风的主导下,服装很自然地就成了最受关注的对象。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应该记得,当时(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北京都异常地严肃与朴素起来;相对外地有些城市,北京更加地整齐划一--当南方某些城市还有个别的人穿着"洋装",北方的农村还保留着一些"古装"的时候,敏感得多的北京人早已是"蓝制服"的一统天下了。

特点之二,就是没有忘记必要的"庄重"。北京人干部多,参加政治活动的时间也多,必要的严肃场面也多;而所有这些,都拒绝任何的不严肃、随意、邋遢和漫不经心的,而表现,大概除了脸上的表情就属着装了。说起来恐怕有些可笑,那些院落里树阴凉底下光着膀子的老爷们儿,哪怕去开个街道召集的会呢,也许会衣冠齐整起来;拉车的掏粪的焊洋铁壶炸油饼儿的,参加个政治活动,有时候庄重得连领勾都勾好。说起来,这也是某种习惯,比如在比这更早的过去,为了脸面,有多少人因为"没有像样的衣裳"而耽误了宴会或场面。

可以说,从"文革"后到开放改革后,北京人在着装上与全国相比,没有十分明显的区别。在这一点上,甚至可以说全国都没有太多的不同。然而,细微的区别还是有的,可遗憾的是这种细微大部分是在感觉上,而某些感觉是难以表达的。有两个小小的"现象",虽不见得能说明什么,但咂摸一下儿也有一些意思。

在文革开始后一段时间,大概就是1966年下半年,北京忽然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流行",就是在黄色的"将呢"(将军穿的呢料军装)外罩一件蓝色的军便服。传达出什么样的信息呢?恐怕就是显赫的出身--隐藏着,一种谦逊,外加某种程度的无奈--高干子弟红卫兵的失宠。再引申开来,不外就是没落贵族有分寸的张扬和不甘,不愿混同于一般,但一定要有掩饰和遮挡。

大约是在70年代中段儿,"文革"的狂热早已消退,某种"回潮"来临的时候,又有了一个小小的流行。这一次主要是在我们女同胞的身上--半新的布面料的外衣下面,有意无意露出几公分里面的衣服。而里面的衣服,或绸或缎或暗红或亮蓝总之是质料高贵做工考究的。很含蓄也很谨慎--我有,我懂或者我也讲究,但是……

这实际上是一种反动,一种高压后感觉稍有松动后的骚动,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回归;是某种留恋的表现,是怯懦的抗议,同时还是暗示;是对高雅高贵对往日的追忆,更是对那早已失去甚至早已厌恶但仍有些留恋的美的无声的呼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们骨子里的那么一股劲儿,想要根除有多难呐!

两者的末流就有些可笑了,蓝制服里面是黄色的假军装;布外罩里面是另种颜色的布衣服或者是被面改的小棉袄--俗不可耐。

在今天,我们难道再看不到这种俗不可耐的模仿了吗?

然而,那圆口千层底儿的布鞋,是不是又是对某种俗和虚妄的一种反动呢?

说了许多不属于"老北京的穿"的题外话,敬请原谅。可是笔者还有一个感觉不能不说,那就是正如当年北京改造了不可一世的八旗贵族一样,法国、意大利名牌时装当然会被接受,也不会不流行,但古老的传统文化文明不会消失,古都的居民几百年的文化积淀不可小视,也许近两年中式服装的复活正是某种信号。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