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穿戴有大讲究(三)

当我们讨论大清年间的服饰文化的时候,似乎总有一种"遥远"的感觉。难道当今的北京,还能看到、感觉到当年的服装风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现在不仅认不出《清世宗实录》上说的"香色",也分不太清楚"月白"、"牙白"间的区别了;我们也早已不知道什么是"凤眼*4尖"什么为"真银鼠"什么叫"青狐嗉"了,也不知道"组绣"、"缂丝"、"七丝罗"有何不同了,那么我们回顾当初的服饰风尚还有什么意义吗?

意义就在于我们的心。

某一种文化现象可以消失,正如一朵花总要凋谢一样。然而,历史是不会"消失"的,正如大唐盛世长安的恢弘,六朝豪华金陵乌衣巷的深邃一样,北京的传统文化并不曾消失,因为它们早已融入了北京人的血液之中。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可以出现断层,但只要人还在,历史就永远不会中断。继承,有的时候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而且经常是察觉不到的。,可是一旦深入地追查了,就会发现一些本来不大好理解的现象原来是有原因的,一些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原来是有来历的。有两件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事儿,曾引起了我的一点儿震动。

有一次在一家大商厦,我因为工作关系不得不在我最不愿呆的女装部呆了好几个小时,百无聊赖中就和一位某外国品牌的经销经理聊了一会儿。一件大概是丝质的带个小风帽的上装,其颜色式样我这个外行看着完全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标价却昂贵得吓人。于是我就问那年轻的女经理,实际价格差不多也就一少半儿吧?不料女经理微微一笑,说我们的东西从来不打折,从来不打,也永远不会打。可是问题是卖得出去吗?女经理说还行。

也许是她的气质比较地高雅,所以有些发窘的我才故意追问,还行的意思是不是就是说两三个月半年的,也许出手那么一件儿两件的?当然了,我意思是天下这么大冤大头总还是有的嘛。可能她真的没听出这弦外之音,只是轻声道卖的还好,甚至比在上海广州卖得都好。立刻,我心情就好起来,"冤大头"这事儿就彻底忘了,于是也真诚起来:北京毕竟还是有识货的对吧?

女经理似乎有些若有所思了,而且声音更轻了:在X国这样的衣服实际使用时间也许只有一两天……-

也不知道是不是怕打断了她的缥缈,我也轻声起来:您去过X国?

她又一笑,摇摇头说这是我们X国老板告诉她的。上海人大都比较实际,真正有品味的,还是北京多一些……

假如我再年轻二十岁或者我也是个女的,真说不定要拥抱她一下儿!尽管事后多少还有些失落……差不多相当于我俩月的工资,就为了穿两天?

不止一个外地朋友对我说过,北京人的着装相对地保守,但却相当有品味,不俗。我不知道我们这些既没见过"蓝葛纱"也分不出"京庄*4尖"与"云南*4尖"区别的男女们,究竟从我们的祖宗那里都继承了些什么,然而"品味"这东西是怎么来的呢?

在这里一定要指出的是,我这里绝对没有北京人比其他什么地方的人有品味的意思。因为首先"品味"这东西本来就是虚无缥缈的;再者每个不同的地方总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根本也无从说起孰高孰低谁雅谁俗。比如说邓友梅先生提到的那个北京老太太很可能就俗得可以;当初为了比阔为了炫耀一天换一身衣裳的公子哥儿也不见得雅到哪儿去。但是,历史的积淀造成的某种情致,某种审美,某种格调还是有的。

还有一件事就更细微似乎就更说明不了什么了,就是前不久,在央视还是BTV上?忘了,反正是一个明星采访节目中,我看见一位当红大歌星穿了一双内连升的圆口鞋,而且还没穿袜子!当然了,随便哪个名人穿了一件有些"当地风味"的衣裳根本不代表他对这地方的文化就有多热爱、认同,外国元首穿了"唐装"也不见得就看得起中国文化;然而如果仔细地咂摸一下儿,敏感一点儿的人从这里面还真的能品出点儿东西来。有些地方,有些时候,某个圈子里的人,会有意无意地形成某种"共识",一开始也许根本无心要"引领"什么,自己本身也没有太注意要"强调"什么,可这说精神也好说品味也好说境界也罢一旦形成了,往往就会变成一种"势力",或一种类似磁场一样的东西,也许就产生某种吸引或排斥;这东西算不上潮流,也永远不会影响太多的人也形成不了什么"风尚",因为它只存在于相对少数的一群之中。有的时候这东西是某种标榜,有的时候可能是某种逆动,有的时候还可能是某种嘲弄或另类的玩世不恭,很难准确地界定它的含义或者本身就没有什么含义,但懂它的,自有某种心理上的优越。

北京真的就有那么一群,故意坚持着喝花茶的"陋习",有些场合有意识地来两句俗得可以的北京土话,家有豪华轿车动不动还骑车,越是隆重的场面穿戴越随便,敢说不爱吃粤菜,法国大餐、XO全懂,却不讳言爱喝豆汁儿;英语法语纯熟,美国德国住过,听得懂"古典"也不讨厌麦当娜,酒吧里一坐研讨会一开,二郎腿一翘赫然一双小圆口布鞋,经常是"我不太懂"挺谦虚的,可偶尔哪个大名人来了,也许还就真不认识。

我说的那个大歌星是外地来京并获得了一定成功的。我不是歌迷,正因为他唱的我比较爱听,所以碰上有他的演唱节目就多看两眼。近年来,我发现此人很有些"发展",走的不是捏着嗓子"好高兴好开心"一路,于是他的圆口鞋和不穿袜子上电视,至少我是懂的--说不上来都懂什么,但他一定是在某种程度上融入了北京的"超脱",北京的"大气",北京的"不拘一格","惟大英雄能本色";而所有这些,没有心里的"气定神闲"是做不到的,在他刚来北京的时候,也是做不到的。

所以说,北京古老的风格品味,尽管经过岁月与时代巨变的冲刷看上去荡然无存了,北京特有的服饰和对穿的讲究与"学问"也已经失传,但是并没有彻底消失,至少在一部分人的精神上还是存在的。而这"一部分人",时不时还会"冒"出来,并在不同的群体、层次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些"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的命运如何就是后话了,我们先不提。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