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穿戴有大讲究(二)
"衣冠定制,寒暑更换,皆有次序。由隆冬貂衣起,凡黑风毛袍褂,如玄狐、海龙等,皆在期内应穿。由此换白风毛,如狐皮、猞猁、倭刀之类,再换羊灰鼠,再换灰鼠,再换银鼠,再换寒羊皮,皮衣至此而止。再换则棉者、夹者、单者。纱衣始于实地纱、芝麻地纱、亮纱、蓝葛纱、黄葛纱,时至三伏矣。穿葛纱,冠用万丝帽,是以细生葛组成者,色深黄;其余纱衣,冠以白罗纬帽。单衣之期,或用纬帽,或用暖帽,以视天气之冷暖。夹衣则用黑绒冠,棉衣则用黑呢冠,珠毛、银鼠期用纵线冠,灰鼠、羊灰为中毛,冠用江獭皮,穿大毛衣
服,冠用染貂,或染银鼠,至貂冠而止。若海龙尾冠岁珍贵,不入正式也。"
皮裘分"珠毛"、"中毛"、"大毛",什么"毛"的配什么帽子,错了不免"老憨";纱衣的质料还有如此多的讲究,次序也丝毫马虎不得,与其搭配的帽子还是不能错。他老人家还没说其他比如鞋、袜以及各种饰物等,相信也一定会有各种不同的"定制"、"正式",也是丝毫不能乱来的。崇彝说的固然是贵族世家,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当时的朝臣缙绅一族,服装不仅讲究华贵,更重要的是要符合"规矩",同时是非常注意"潮流"的。
于是我们知道,至少在道光、咸丰以来,北京的贵族是很讲品味的,已经不仅仅追求奢华,对服装的质地材料也不仅仅要求昂贵而更注重内在的品质品味,并且对各种衣物间的搭配也是十分有研究的了。这里要说的,首先是这些的"讲究"虽然有一些骄奢淫逸的味道,但是也许是某种"文化",我们姑且称之为"腐朽堕落"文化吧,而这种文化比较于彻底地简陋和完全地"不讲究"、"瞎穿",什么东西昂贵、稀少,什么就时髦来,某种意义上恐怕还是一种进步;然后就是,无论哪朝哪代,无论中国外国,贵族的风尚就一定影响平民。这不消多说,但要注意的是,至少在北京,大清贵族曾有一个整体没落的过程;再有,对诸如服饰等生活细节的注重,饮食起居服装服饰精致化的过程,正是精神境界演变的反映;一个城市也好,一个国家也好,服装往往能代表着一部分的精神风貌。就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来说,某些的特点--建筑、服装、风尚等,正好这一地区或城市整体精神风貌生存状态的一种反射。那么北京作为"帝都",高官显贵聚集的地方,在服装时尚上,崇尚的是既豪华又精致,既讲究排场同时也注重品味大概是不会错的了。
前面金受申先生和崇彝都有意无意中提到了"定制",难道当初在着装上除了"时尚"之外还有些什么强制性的规矩?实际上,在当初这所谓的"规矩"不仅有,有的地方甚至很烦琐,而且还在不断地变。也可以说,封建王朝的各种各样的"规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也成全着一切--人的思想、观念、好恶、审美等等,当然也包括服装,甚至有些的"时装"正是由此而来的。
北京也曾是大明朝的国都。明朝在人们印象中似乎一直是比较宽松的,没有种族压迫也没有强制性的"剃发、易服",最多是后来有几个"锦衣卫"捣乱。而即便是在明朝的时候,政府与国民的服装是有一定的要求和规定的。打开《明史·舆服志》,上面的规定、禁忌原来也是详尽而严格的,比如上到皇帝、官员,下到读书人、平民、农夫等的衣冠各有规定,什么身份什么打扮,界限分明不可逾越。而一旦属于"政府工作人员"了,着装上的规定就越发地严格起来,细致到文官袖子多长,袖口宽几寸,衣襟离地几寸,武官、平民的袖长、口宽、衣服的长短等都有明确规定,逾制就是违法,是要受到追究的。明朝离我们太远了些,不说也罢,但我们要知道,那时候规矩还是有的。
到了清代,"剃发"与"易衣冠"是通过颁布法令强制推行的。而大清在服装上的各种规定,同样是严格细致的。首先是官服,无论式样、用料、装饰等都有严格限制,如文官补服前后绣的图案,由一品至九品,依次为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髙*?、鹌鹑、练雀;武官的一至九品则为麒麟、狮、豹、虎、熊、彪、犀牛、海马(六品和七品都用彪)。那年月等级森严,倘使哪个九品官儿瞅着白鹤好看,让媳妇给自己的朝服上也绣一只穿了出去,说不定要掉脑袋的。而我小时候咳嗽,家里给几毛钱到药铺让自己去买"鹭鸶咳丸",背了好几遍到了柜台前死活也想不起"鹭鸶"两个字了,原因就在于我爸爸没当过六品官。
根据《清史稿》,包括帽子、顶带、朝珠,服装原料的质地、颜色、式样等,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和限制,比如像有资格在"上书房行走"的翰林们戴的雨帽用红色,其他低等官员就只能用青色;官椅上的坐褥,亲王郡王才可享受貂皮,再往下就是獾、貉与羊了,甚至青羊、黑羊都有区别,不该用的用了就是僭越。
政权不断巩固,物产不断丰富,朝廷的规定也逐渐放宽,奢糜之风也逐渐蔓延,同时有些禁忌也就形同虚设。因此,北京官僚阶层的骄奢淫逸也好,追求时尚讲究品味的高雅逐渐远离俗敝简陋也好,是一个过程。比如在穿的方面,一开始的规定多少带有限制奢侈提倡俭朴的意思,比如《清史稿》上说顺治年间规定禁用貂、狐皮,夏天不准穿亮纱。可是后来这些限制就给打破了。《清世宗实录》上就记载,雍正二年的时候鉴于"越分僭用"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朝廷就重申禁令,对某些不符合规定的皮毛、颜色加以限制,威胁要"加以治罪"。而禁令中不准用的"玄狐",我们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里分明看到正很流行。所以,一方面有严格细致的要求、规定、禁忌,人为地制定了高、低、贵、贱,形成了等级,使人们有了追求的标准也树立了榜样;另一方面这些清规戒律在不断变化,不断被打破,从而又产生了新的标准和规矩。朝廷与民间,官僚与平民相互影响,于是既强调"规矩"又追求时尚的服装风格就这样产生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