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文化传承人何凯英:千层底内有乾坤
工作中的何凯英 资料图片
北京老话儿说:“爷不爷,先看鞋。”出门在外,没双好鞋可不行。
老北京的好鞋上哪儿买去?内联升啊。
90余道工序纯手工纳制的千层底、40余种制鞋工具、纯天然的精选面料,老字号内联升被誉为“中国布鞋第一家”,其传承百年的制鞋工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北京大栅栏步行街上古色古香的内联升总店里,记者见到了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凯英。
从30多年前的小学徒,到如今的国家级传承人,何凯英并没有把缝制的每一双布鞋只当成一件产品,而是看成艺术品一样精心设计、悉心制作。
手工制鞋是一个辛苦活儿,必须有发自内心的兴趣才能坚持下来。“做鞋必须‘一坐三道弯’,腰弯、脖子弯、腿弯,这样才能使得上劲儿。”何凯英边演示边说,为了保持力道的均匀,每道工序最好都要一气呵成,这就得在小马扎上一坐就是小半天,头都不能抬,年轻人大都耐不住这样的辛苦和寂寞。他亲自带的3个徒弟,都是打心眼儿里喜欢传统手工艺的人。“人品、悟性、热爱、手艺缺一不可,但人品是关键,做人做不好,做鞋肯定也不行。”何凯英说。
“制作一双普通千层底布鞋少则2100多针,多则4200多针。”何凯英告诉记者,内联升至今沿用着纳底时每平方寸至少81针的技术标准。针脚横看、竖看、斜看,都要呈一条直线。不仅鞋底、鞋面选用纯棉麻和丝绸,就连粘鞋底的糨糊都是可食用的高筋粉调制,穿在脚上舒服还结实。
“咱们手工纳的鞋,是机器加工代替不了的。”何凯英解释说,奥妙就在这每一层每一针里。机器缝制的普通布鞋用的是粗针细线,缝再多层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手工纳底讲究针细线粗,穿针走线全凭手劲儿带,每一针都有个“刹手”,这样线在针眼儿里就起到了牢实的作用,纳出来的鞋子柔软舒适,即使磨破了一层底也不影响继续穿。
何凯英身后的墙壁上,挂满了记录内联升布鞋远销海内外的照片。会客室门外就是千层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麻凉鞋、民族绣鞋、僧侣鞋、戏靴、坤皮底绣花鞋、奥运颁奖鞋等琳琅满目的作品,让人不禁赞叹老布鞋随着时代前行的活力。
时隔百年,内联升早已超出了“连升三级、官运亨通”的寓意,更见证着“千层底、中国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蜕变。
行内人都说,“内联升到了发展最好的时期。”据了解,自2001年以来,内联升的营业额和产销量都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公司年产量已达30万双鞋,每个月推出10款概念鞋,目前布鞋花样品种已达3000多种。这背后,凝结着以何凯英为核心的设计研发团队的心血。
近年来,他们成功尝试了一系列技术创新,采用“新布挂浆技术”对传统布鞋工艺进行改造,在花色、面料、样式设计上融入最新的时尚元素,推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福履”,还恢复了清朝后失传的直元鞋工艺,“这种鞋不分左右脚,尤其适合眼神儿不好的老人或病人穿。”
何凯英笑着说,这些年甭管去哪儿老爱盯着别人的鞋看,逛商场、公园遛弯、看电视杂志都是他设计灵感的来源。这个年过半百的老鞋匠,唯一的心愿就是,“把手艺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