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斋:平民布鞋也要个性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天气渐暖,不用再穿着又厚又笨重的旅游鞋,一爽轻盈的布鞋可正是当下的时令产品。说起布鞋的制作,内联升、同升和等老字号可是人人知晓,但是名叫“天成斋”的老鞋店听着还真是陌生。今天,记者就为您回忆一下“天成斋”的经营故事。

天成斋建立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距今也已经有100多年,当初就坐落在前门外鲜鱼口西口路北。据记载,天成斋掌柜为京东武清县人,也就是如今的天津人,店里的伙计大部分也都是武清、香河一带人。论起“出身”,天成斋可算是“出身名门”,这店是由当时的马聚源帽店出资建立的,楼上做活,楼下营业。虽是小买卖但由于自己设有作坊,也就逐渐形成了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

老北京人都知道一句话:“富人买鞋去内联升,穷人买鞋进天成斋”之说,可见天成斋的布鞋在平民老百姓的眼中可是数得上的。

天成斋的鞋主要的消费群体多为农民、苦劳力等,因此生产的鞋总以质量坚固耐穿受到人们的欢迎。这其中双脸鞋和洒鞋是天成斋的名产品。双脸鞋是指在鞋面前缝有两条平行的皮条,一是看上去美观;最主要的是为了结实。双脸鞋分为两种,一种是劳动者穿的足青布面双脸鞋,另一种则是武术界穿的缎子面和礼服呢面的。而这洒鞋比双脸鞋更耐穿,前面缝有“人”字形的两条皮脸,足青布鞋面还要缝成菱形的图案,鞋底是加厚不分层,鞋跟则是全包的“山底”。

据了解,天成斋的洒鞋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前边加厚密缝,耐踢耐碰的搬尖洒,另一种就是脸长跟脚不容易掉的长脸洒。除了以上两款外,还有天成斋的圆口皂、老人冬天穿的大云头“老头乐”以及下雨时穿的油靴都深受顾客欢迎。

凭着这样的细心生产,天成斋生产的鞋日渐供不应求。同治年间,在鲜鱼口的布巷子北口路东开设了天源斋鞋店,这也是天成斋的第一家鞋店分号。之后在光绪、民国年间分别开设了天利斋等分号。另外,随着社会的新潮流新元素的发展,天成斋根据社会新潮流的发展,在鲜鱼口路北还开了个专卖女绣花鞋和各式皮鞋的天华馨鞋店,将老北京布鞋的样式分得愈加精细。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