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版画中的老北京:皇帝滑冰 平民遛鸟
京城西边的城门-阜成门或德胜门刊印年代1796年 作者威廉8226;亚历山大出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典衣、拍卖 刊印年代1872年 作者托马斯8226;蔡尔德出处《画报》
西洋版画中的老北京。
纵观清朝300年
这是一组17-19世纪描绘北京风貌的西方版画。
从17世纪初期到20世纪初期,历史跨度达到近300年,几乎涵盖了清朝立国以来所有皇帝的肖像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从皇家庆典礼仪,到平头百姓的婚丧嫁娶,清王朝沧桑变迁汇聚,风土人情一览无遗。
顺治和两位皇后的肖像,康熙晚年的“千叟宴”,乾隆接见英国使团,同治大婚,庚子之变(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光绪返京。这些过去只能依靠历史典籍想象的历史中的“重大新闻”,却通过西洋版画,让人有了直观的感受。这次展出的版画中,最早的一批是1665年荷兰人约翰·尼霍夫跟随荷兰使团访问清廷时创作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觐见鞑靼可汗》组画。因为当时清廷礼仪十分严谨,官员思想保守,许多场景都是尼霍夫事后依靠记忆补画,与历史中的记载出入甚大,但却是西方人第一次直观地了解到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大国。
而到了1902年创作的光绪返京后第一次接见外国使者中,作者已经能够在现场进行创作,从队伍的行进顺序,到人物的衣着打扮,神态和配饰,都几乎和史料记载的一模一样。从图中能看到慈禧坐在象征皇权的宝座之上,而光绪只能屈居下位的场景,皇帝的窝囊相比史书记载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到了19世纪中期,报纸在西方社会开始飞速发展,在枯燥的文字中插入版画这种形式得到了大众的欢迎。
“像诞生于1842年的《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将图片作为主要报道形式的新闻周刊,它将许多的画师兼记者派驻世界各地,相当于现在的摄影记者,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生动直观地记录了当时各国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重要的文献资料。”即将于21日在世纪坛举行相关讲座的首都图书馆研究馆员韩朴说。
传递圣旨的官员刊印年代1796年 作者威廉8226;亚历山大 出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郊外进京-燕山行2 刊印年代1873年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绝大部分为铜版画
版画是绘画种类之一,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我国古代公元九世纪出现了木刻版画。在欧洲,16世纪出现了以铜版画和木刻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铜版画从镂刻发展到腐蚀,进入创作版画阶段。
在摄影术发明之前,绘画是最重要的记录形象的载体,而版画由于其便捷与可复制性,又相较于其他画种更为普及。因此,在照相制版印刷技术应用之前,版画也是最重要的形象传播媒体。它天然地具备了两种价值:审美价值和信息传播价值。
相比较木刻版画,铜版画由于材质更加坚硬,能够采用多次雕刻、腐蚀反复创作,所以创作的画面更加细腻、生动,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套色版画则是画家在版画中用颜料勾勒而成,可以和油画相媲美。
光绪皇帝冰上掠影冰上 刊印年代1895年 作者弗兰克8226;戴德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光绪帝北海坐冰橇
光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失意的皇帝之一,一生都被慈禧太后操纵。不过在他人生中也有快乐的时光。
1895年冬天,光绪帝曾在北海太液池上坐着冰橇,享受冬趣。他乘坐的冰橇是奥地利皇帝送给他的礼物,《伦敦新闻画报》的驻京记者弗兰克·戴德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场景。
老北京俗称“四九城”,“四九”指皇城四个城门、内城九个城门,现存的除了德胜门、东便门、正阳门、天安门(永定门为2005年复建)之外,其他的城门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的只有古籍文献中的只言片语和历史照片里的浮光掠影。
可早在照相技术诞生前的一百多年,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使团的随团画家们就用另一种方式,不但记录下了北京城的城门楼子,更把帝都京城的人文风貌直观地传递给了西方世界,掀起了东西方交流的第二次高潮,这就是西洋版画。
从11月12日起,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推出了“帝京‘印’像——西方版画中的老北京”展览。作为该馆2009“回望中国”主题年的收官之作,展览通过150余幅版画、地图及12本17至19世纪西方人士的中国游记,重新发掘、品味明清老北京的人文风情与世代沧桑。
大臣跪拜乾隆皇帝 刊印年代1840年
晚清官场百年习尚
晚清时,官场人物除至亲同族外,朋友与一般亲谊非有庆吊或职业上之关系,平时很少往来,而每逢春节来临,便借拜年之机以联系情谊。
官场中拜年,对于上司,以愈早为愈敬,大都清晨即至,一个个衣冠整齐,手持梅红大名片,上印黑字名姓、别号,并加盖朱色印章,竟下另有一小方戳,例为八字:“专程拜谒,不作别用”。翰林所用名片,长一尺,宽六寸,富丽堂皇,其价值相当于五口之家三日生活费。
拜年者一般请求门房听差转致敬意后,即可不必谒见而离去。特别关系着,则由听差回禀,等候拜谒。各达官显贵的客厅,除素奉基督教、回教以及科甲出身为孔子教徒者外,无论满汉均设备一供佛之桌案,所供奉者多为关帝或财神,桌上满布香炉、蜡扦、蜜供、鲜果等供品,香烟缭绕,昼夜不绝。
贺年者至,即在佛前大叩其头,主人在旁陪叩。若特别要好者,拜佛已毕必再请其尊长出堂受礼。斯时宾主口中所言均为“升官”、“快升官”、“连升三级”等颂祷之间,喃喃不绝。叩拜后就座少息,主人即敬以红枣桂圆肉之白糖水一碗,无论如何必须小饮,因为传说此日来宾不能空坐,否则宾主均蒙不利。
宾主寒暄之际,奴仆皆须上堂向来宾拜年。来宾对于主人的幼子稚孙以及仆役奴婢均有馈赠,赠其子孙者,以红缎荷包内装一两重之金银小元宝等物,赠其奴仆者,则视其身份与关系,分别为白银二两、四两以至二十四两不等,馈赠完毕即辞主人而去。职位平等之官或地位稍低之各官,如尚书对尚书或尚书对待郎以及一切不相属隶之官,则可各派子弟为代表面互贺。
都察院衙门独不贺年。大凡御史公馆门前也贴以红贴,上书“都察院某寓”,其下启附一贴,文曰“谨过功今概不贺年”。
除上述个人酬酢外,尚有同寅团拜、同年团拜、同乡团拜。其日期须在正月十五以前任择一日举行。同寅团拜即在本衙门举行,照例预备酒饭。同年、同乡团拜则在各会馆举行,因专为联络年谊、乡情,故不限官职,不问等级,凡同年、同乡诸人均可到会。除预备酒饭外,尚邀集梨园唱戏。开场时艺人必须加演《跑加官》,将“天官赐福”、“一品当朝”的条幅逐次向台下展示,以示庆贺祝福。
街头架鸟 刊印年代1873年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老北京“提笼架鸟”
发表于1873年(同治十二年)的一幅风俗图像,极为生动地描绘了当年的北京人遛鸟的景象。北京人所谓的“提笼架鸟”,实际上指的是针对不同种类的鸟采用的两种不同的饲养和调教方式,笼子里养的是鸣禽和观赏鸟,而架上调教的则是表演技艺的“花红鸟”。为了标识这一画作的职业属性,作者特地请人在画面上的一幅招幌上写下了“伦敦钮乎斯(London New s)”几个毛笔汉字。
老北京人的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一年四季除操持正业外,总不忘玩乐,而且讲究玩出水平,乐得痛快。就拿养鸟迷来说,因入迷而精通,因精通而自得其乐,因自得其乐而长寿。
老北京鸟迷是一支庞大的男士队伍。各府王爷、朝廷重臣、文苑名士乃至贩夫走卒无所不包;由古稀老翁、壮年大汉、翩翩少年乃至黄口小儿无所不有。这成千上万的鸟迷连同他们各有绝唱的小鸟以及来历不凡的种种鸟具,足足为北京的文化宝库蕴蓄了一串串灿烂的明珠。
鸟迷们所精心饲养的小鸟,可分为鸣叫、观赏、技艺、狩猎四大类。鸣叫类如百灵、红子;观赏类如鹦鹉、靛颏儿;技艺类如扑雕、交嘴;狩猎类如黄鹰、伯劳。其中,以鸣叫类最为普遍,最富乐趣,最受鸟迷青睐。而迷醉于鸣叫类之鸟者,因其身份不同而各异,一般而言,文人多喜养百灵,无须天天遛鸟亦鸣叫不已;即使遛之,亦不必摆动笼子。武夫则多喜养画眉,不仅每日须起早遛鸟,而且要腆着胸脯迈着黄瓜架的步子将笼底摆动起来,透出十足的尚武精神。此即俗谓“文百灵武画眉”者是也。
鸟迷们地位差异虽大,但只要提着鸟笼一路同行或坐在茶馆里,便“肩膀齐是弟兄”,彼此畅谈养鸟之道,气氛活跃而祥和,感情丰富而真挚,绝无高低贵贱之分。
既然是鸟迷,故对其所养之鸟无不视为掌上明珠。鸟迷中之富人,为“架”过来他人一只好鸟或一堂名罐儿,花五六百块大洋在所不惜;鸟一旦死亡或失盗,其忧愤之情如丧考妣。鸟迷中之穷人,宁肯自己挨饿也不能给鸟断食;宁可将破家尽其所有当卖一空,也绝不轻易撒手笼中之鸟。更有长年累月与鸟为伴而终身不娶者;虽不可思议,实则不乏其人。
鸟具的考究,是鸟迷们另一精神寄托。笼子讲究合竹(竹皮相合)细条,工精而美观;笼钩讲究铜银合金,出自首饰楼,光泽而柔润,经久不生锈斑;乌杠讲究红木或金星乌木,华丽而显富贵气质;盖板儿(笼顶上之圆铜片)讲究精雕细刻吉祥图案,古色古香,耐人寻味;鸟食罐讲究薄胎细瓷,彩色纯正,画工精美之官窑出品。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这“一提溜”(鸟迷用语),金碧辉煌,皆能工巧匠之杰作,凡得之者无不格外宝之以图争奇争胜。
老北京的鸟迷们,无一好睡懒觉者,当一般人还在梦乡时,他们已然提着鸟笼穿街过巷闲步十余里,并不约而同地聚会于茶馆,各自沏上一壶小叶茶,一来歇歇腿儿,二来互相听听鸟叫,或彼此欣赏一会儿对方的鸟具,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清晨的茶馆,既是人的乐园,又是鸟的乐园。茶桌上,屋檐下,窗户前,入眼皆是鸟笼,入耳均为鸟鸣。黄鸟的“七字炸”,红子的“腔腔音”,百灵的“家雀噪林”,画眉的“学小孩器”,蓝靛颏的“鸳鸯音”:……种种妙啭之音,此起彼伏,争鸣不已。鸟乐不已,其主人更乐而不已。于是借着兴头儿,互相谈谈茶经,论论鸟道,让让鼻烟,叙叙家常,诉诉苦衷,聊聊新闻;无论相识者与不相识者,多年的老友还是初交,只要是养鸟者,相见总是满面春风,有一股发自内心的亲热劲儿。
深谙鸟道的茶客,在众人中享有极高的威信;茶馆掌柜为图赢利,更对其百般奉承,见面必点头哈腰,开言必称“某某爷”。凡精于鸟道者,其所养红子、百灵等鸟不仅有好音儿,而且全是“套子活”。就百灵而言,以能叫“十三套”者为上品,其顺序依次是:家崔噪林、山喜鹊、红子、公鸡打鸣、母鸡下蛋、胡肖、小燕、小猫、家喜鹊、鹞鹰、靛颏蕊儿、苇柞子、黄鸟套与画眉络儿、胡伯劳交尾儿。无论模仿哪一种鸟叫,均有一系列变化之音调,故曰套和套子活。
每年春秋雨季,茶馆掌柜均以花笺红封请帖邀请养有套子活鸟者莅临茶馆,轮流主持“串套”,为众人所养之一般鸟“押音”(亦称“押口”)。串套前三日,茶馆门口即贴出大红告示,如同戏院门前的海报一般,以工工整整的楷书写明日期、被邀请者姓名以及鸟之品种。届时,鸟迷纷至沓来,茶馆内外座无虚席,每人面前一张鸟笼,一壶香茶,既给各自的小鸟押音,又可同时大饱耳福。平素人声鼎沸的茶馆,此进此刻竟无敢喧哗者,无论老少皆静心细听每一套叫音的内容与微末的变化,咀嚼其中的韵味,从羽族世界中撷取人间生活的温馨。
鸟迷若获得一只成套鸣叫的好鸟,真比得个儿子或孙子还高兴。“君子勿夺人之美”这句古训,对鸟迷来说并无丝毫约束力,只要看到或听到别人有好鸟,就必须出高价求购;对方倘若爱不释手,则亦必多方求助朋友从中说合,并慷慨解囊,请对方及说合者下馆子吃饭。花二三百块大洋弄一只好鸟,对老北京的鸟迷们来说,实为寻常之事。
进出城门的车水马龙 刊印年代1894年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华洋杂陈街景1 刊印年代1880年 作者M.莫林出处《世界画报》
旧京庙会
北京旧时庙会各庙有各庙的会期,每十天中逢“三”宣武门外土地庙,逢“四”哈达门外花儿市,逢“五”、逢“六”阜成门里白塔寺,逢“七”、逢“八”定阜大街护国寺,逢“九”、逢“十”东四牌楼隆福寺。每到这个日子里,这些庙中使百货云集,百戏杂陈,游人如蚁,拥挤不堪了。京都《竹枝词》云:“逢期庙会顾盼兮,三十六行色色齐,若遇人丛挨济处,留神扒手窃东西。”货物齐全,游人拥挤,自然也不免良莠不齐,“扒手”趁机活动了。
庙会的贸易方式,是一种很古老的贸易方式了。宋代汴京的大相国寺,南宋杭州的昭庆寺,都是有名的庙会。北京的庙会,在明代最热闹的是“都城隍庙”,明人《燕都游览志》记载:“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亘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即东城灯市口)同,在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当年西单旧刑部街西城隍庙的热闹情况,前人记载极多。不但珍奇货物,样样都有,而且还有外国客商,所谓“碧眼胡商,漂洋番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见明人笔记《谈泾》)可以想见那时庙会的热闹了。一直到清初康熙时,都城隍庙的会期才停止,移到报国寺,慈仁寺。就是王渔洋等诗人常去的地方。等到康熙末年,隆福寺、护国寺等大庙会就都有了。在康、雍时人柴桑的《燕京杂记》中,就有了清楚的记载了。
庙会上的买卖,大都是租赁庙中的房屋、地段,固定设摊。如某家布摊、某家靴帽、某家服药、某家梨膏糖,这次会期在这里设摊,下次仍旧在这里摆,甚至几十年都不换地方。常逛庙会的人,找起来是十分方便的。这些摆摊子的人,一个庙的会期结束后,再去赶另一个庙期。如初八护国寺一结束,当晚便用排子车把货物拉到隆福寺设摊,好作初九的买卖。这是一种较特殊的买卖,说它是坐商,却又不停地搬家;说它是行商,却又有固定的地方,这就是庙会的买卖。庙会没有夜市,作的都是白天的买卖。在北京,热闹的庙会,前后存在了足有五百多年吧。
热闹的大茶楼刊印年代1881年 出处《画报》
元日赏灯刊印年代1872年 出处《画报》
元宵之夜灯如画
北京在春节后的第一个隆重节日,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此节在唐代称为“上元”。从唐诗人王维的“游人多画日,明月让灯光”,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明月遂人来”,以及宋女诗人朱淑贞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等诗句看,自古以来元宵节活动便集中在夜间,而其特有的景致,则是花灯与烟火。
曩年北京元宵节之盛况,犹历历在目。家家户户除了煮食元宵或汤圆外,更讲究点花灯。其造型,花鸟虫鱼各异,争奇斗巧;其颜色,赤橙黄绿有别,绚丽斑斓。
当团团素月度云而来时,“老北京”们便挈妇将雏,呼朋引伴,纷纷走向街头,共尽良夜之欢。天真烂漫的顽童,一个个紧握被冻得通红的小手,提着鸡灯、鱼灯、梅花灯、走马儿灯;或者拉着装有四个小泥较的马灯与羊灯,彼此观赏着,品评着,嬉闹着;插在灯心里的红色小蜡烛,跳动着闪烁的火焰,与那腾空而起的“起火”及“炮打灯”交相辉映,为古老的北京城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最引人注目的花炮,要算是“火神爷”了。这是一种大型烟火,用胶泥捏成种种模样的人物。点燃以后,先是七窍生烟,旋即喷射出一株两丈多高的火树,把乌蓝的天空照如白昼。盒子花最稀奇观,唯燃放必在亥时之后,盒径六尺,凡六层,下为活底,导线系之。又假铁丝吊一转花,名曰“金盘落日”。燃鱼后,火迸花旋。升触寻线时,忽见光芒一闪,彩弹升空,美如缨珞。续后则为葡萄、为花篮、为宝塔、为人物、为翎毛,种种形象,妙趣横生。其收尾往往更出人意料。如当地更夫、水夫所制之花盒,末层多嵌色、仙、兔,其上大书伙友姓名。一爆升空,冉冉而降,等面分明。观者忽睹怪像,始则忍俊不禁,继而前仰后合,捧腹大笑。
到处是刺眼的烟火。徜徉在这灯与火的海洋里,自然会撩起一种对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感,并且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诗人郭利贞的上元绝唱:“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烂漫唯愁晓,周游不问家。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
上元良宵,京华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灯市口与前门外棋盘街一带的灯棚,以及什刹海迤西原宛平县胡同的冰灯棚。在灯棚里,所悬各式花灯,有“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子夺魁”、“八仙过海”、“富贵有余”、“鹤鹿同春”等不下百余种。灯上绘人物、山水、花鸟,罔不惟妙惟肖,各具情态。形状大的、小的、圆的、方的;色彩红的、绿的、黄的、花的;质料纸的、绢的、玻璃的、木头的,以及古色古香的各种宫灯,令人眼花缭乱,目迷五色。
南城白纸坊一带,风俗又自不同,因其地域开阔,“武焰火”因可大展神通。所放盒子花呈伞形,内中藏灯无数。又放时必以巨型炮仗相衬托。一经点爆,即见火龙踊跃,万箭钻空,雷声隆隆,震天撼地。内城焰火,午夜一过,烟散花销。此时登城南眺,辄见灯山人海,气象万千,爆竹的发,红透天幕。
至于冰灯,更是别具一格。其品类亦自人物、仕女以至桥、塔、动物,丰富多彩,尽态极妍。那水晶般玲珑剔透的灯身,配上红彤彤的蜡烛,宛然碧天中的星斗,闪闪发光。置身其中,犹如神游仙境。


京城西边的城门-阜成门或德胜门刊印年代1796年 作者威廉8226;亚历山大 出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女孩子的学堂作者SEM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