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民宅里的猫道:老猫房上睡 一辈传一辈

溯源

中国有关猫的记载最早始于西周,至唐朝,狸奴(即猫)已广泛饲养于宫廷,皇帝供品中已专门有猫一项。明朝时,紫禁城内已有专门的“猫儿房”,专饲御前有名分的好猫,更流传下来许多皇帝宠猫的故事。清代,在宫廷和民间,家猫得到了更大的普及,这时还出现了《衔蝉小录》《猫苑》两本谈猫的书籍。民国时期至改革开放前,老北京几乎每个院子里都会有猫,它们已成为四合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外纯种猫、猫粮、疫苗的引入,猫逐渐成为了真正的宠物,与此同时,京城的流浪猫也多了起来……

老北京城养猫的人着实不少,而画家、文人养的猫最有福分,它们还能跃然于画卷和稿纸上———老舍先生在《猫》一文中就曾写到“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赶到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走出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猫就是这样一种古怪的小精灵,在阳光充裕处懒散而孤僻着。

明清帝后的内廷近侍

家猫虽然与人们的关系较为密切,但它在以前终究算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动物,所以在北京的历史中有关猫的记载很少,古代记载下来的也多是在宫廷之中的猫。贵族养猫,自然以玩乐为主,最幸运的猫莫过于能得到帝王的宠爱。

据说明朝嘉靖皇帝有一只宠猫,毛发呈微青色,惟有双眉雪白莹洁,赐名“霜眉”。这只猫颇有灵性,极熟悉皇帝的习性,每次皇帝将出宫行幸时,它总是有所预知,跑在嘉靖前作先导。嘉靖每晚睡觉时它也静卧一旁,不离左右。皇帝对这样的猫自然怜爱倍至,以至于霜眉死后,以金棺葬于万岁山阴,树碑立冢,赐名“虬龙冢”,小小一猫竟因皇帝宠爱而得如此殊荣,是今人之宠猫所不能比也。

《宫女谈往录》还记载慈禧太后很宠爱一只叫玉狮子的猫,每逢大扫除的日子,都要派眼尖、腿灵、手快的小娟子专门负责看猫。等扫除完毕,太后进来发现储秀宫焕然一新,又看到玉狮子卧在方凳垫上轻轻地打着呼噜,点点头,随从们才放下悬着的心。

北京市民俗协会副秘书长崔普权介绍说,清代贵族和官员中养猫、养狗的要多于养鱼、养鸟、养鸽子的。一位内务府官员曾解释说满人信佛的多,佛说向猫狗施舍一钵食物也是功德,因为猫、狗依附于人才能生活。而鱼、鸽子等应生活在大自然中,而不应困其于樊笼。所以他下结论说:养猫养狗是功德,养鱼养鸟是缺德。“其实王公贵胄饲养猫、狗主要是赏玩”。

猫谱、相猫经各有用途

清代养猫讲究品种,大多以毛长者为贵,“柔毛有四五寸者为珍”。这种猫头类似雄狮之相,故称狮子猫。这个品种中一般以毛色白、黄为上品,黑色、杂色次之。按皮毛、花纹不同猫又有各自的雅称,如白猫黑尾者叫“雪里送炭”,上半身黑下半身白者叫“乌云盖雪”,白猫头尾俱黑者叫“鞭打绣球”。老百姓养猫虽也以毛色命名,但品种未必见好,起的名字也没这么文雅了,如三色母猫谓之“大花妞”,嘴上有黑点者谓之“小胡子”,全白者称“小白(棉)花儿”,全黑者叫“一呜吁”,倒也形象。

冰心老人曾有一只叫“咪咪”的白猫,后腰右侧有一圆黑点,尾巴也是黑的,冰心老人逢人便夸耀说此猫是上谱的,叫“鞭打绣球”。她的朋友夏衍则从猫书里给咪咪找出一个更堂皇的称号,叫“挂印拖枪”,说它身上的黑点是“印”,黑尾巴是“枪”。后来又有一位客人,说此猫应是“雪中送炭”。冰心老人觉得“这简直有恩施的意味了。总之,咪咪是越来越神气了。”可见,毛色与名称确实可以区分猫的身价。

“所谓‘上谱’就是上了猫谱。”崔普权解释说,“宫廷有宫廷的谱,地方有地方的谱,这种谱都由专人来做。有的人为了升官,就征集有名的猫,做成谱,然后连猫带谱一起献给皇上。此外,老百姓还根据经验总结出一套‘相猫经’,通过看猫的毛色、卧相等来‘相猫’,但主要看猫是否善捕鼠。”

老北京人养的猫多系亲朋间赠送,无以猫交易者,他们将卖猫、卖狗视作破产的象征,决不肯为。大概1980年左右,北京马甸附近才有了猫市。此外,老北京人养猫不喜欢养白尾猫,认为不吉祥。还有迷信说法是猫不能进灵棚,否则可能引起“诈尸”。

老北京民宅里的猫道

民国之后,只有大户人家才能养名贵的猫,四合院中养的多是人们所说的“土猫”了,这些猫都不是纯种的,老北京人叫“串秧”,其中狸花猫居多。

今年62岁的满恒先解放初期住在小石桥附近,小时候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四合院的猫了。满恒先说以前胡同里几乎哪个院都有猫,四合院中养猫主要是防鼠,真正作为爱好来养猫的比较少。

“俗话说‘猫有猫道,狗有狗道’,过去胡同里猫都有固定的进出路线。甭管是大户还是小家,院子里的屋门下角都会开一个半尺多高、四寸多宽的方洞,这就是猫洞。方洞上还会弄一个棉帘,可以挡风、防耗子。有了猫洞,猫出入就自由了,闹猫时小母猫还能从猫洞进屋躲一躲。”满恒先回忆说,“猫一钻出猫洞,就上墙头,上房顶了,蹿房越脊,一溜儿小跑好几个院子就过去了。”

猫不喜欢人多的地方,所以人们很少见到猫在道窄人多的胡同里走,它们不是在墙上走就是在房上走。老北京还有一句话叫“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老猫除了严冬一般都会在房顶上向阳、背风的地方睡觉。

鸽子、金鱼———家猫的别样食谱

据满恒先介绍,猫的饭量不大,有时说一个人饭量小就会说“你吃猫食呢”。但猫只吃荤腥,没有荤腥的话它闻一闻扭头就走,饿了都不吃。猫分为富养和穷养,富户人家喂猫多是鸡肝或羊肝拌饭,穷人喂的多是猫鱼儿拌饭。

“过去北京的河里或湖里很多一、两寸长的小鱼,有的人自己捞,大多数人在街边买回来,晒干之后和米饭或棒子面拌在一起蒸熟或煮熟后喂给猫吃。富养和穷养的猫一般一看就能看出来,富户人家猫的毛色都是油亮油亮的。”

除了吃猫食,猫也会逮耗子吃,但有时它们把耗子咬死后就跑了,因为吃耗子很麻烦。猫还会去捕蝉,有时它们还会在房顶上伏击鸽子。抓鸽子之前猫会躲藏在房顶的草里或阴影里,等鸽子落下来就一下蹿出去咬住鸽子的脖子。

有时候猫还会去抓鱼缸里的金鱼,它们趴在缸边,瞅准了就一爪把鱼打出去,有的人为了防猫就把鱼缸里的水弄得很低。胡同里的猫“偷嘴”的现象也很普遍,一不留神厨房里的鱼或肉就没了。邻里之间有时就因为猫干出这些事而争执起来。

满恒先说胡同里的猫没有严格的家猫和野猫的区分,猫对主人忠不忠诚都得看情况。主人好,环境好,猫就恋家,反之猫就会离家出走,成为野猫。有的野猫下小猫后就会叼着小猫去找人家或把人引到小猫那边去。可以说过去的猫在四合院中过的是半饥半饱、半流浪半定居的日子。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