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北京久远年代里的骡车和轿子(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说到骡车就少不了说道马、驴和那马车、驴车,因为这都是老北京常见的交通工具。

骡车是从清乾隆年间兴起而后盛行。在此之前就是马、驴、马车、驴车和轿子。官员大臣们,有钱有势的人讲排场才能坐驴车。那时马车是太监乘坐的,老百姓是很少坐这种车。弘历当政,国泰民安,市场繁荣,商业发展,骡子拉车有劲儿啊用于商,民之中,驴、马啊,马车、驴车啊是越来越少,可骡车是越来越多。

骡车比较高大为蓬车,装饰也比驴、马车讲究。一般使用榆木、柳木、桦木制造,高级的骡车要使红木呐。普通的骡车试车底下铺木板,上面儿放毡和棉垫,然后坐人高级的骡车是密棕或细藤绷底,铺厚垫子,罩绒套。车篷为花格木架,顶部用竹笺编成篷状,糊上布或棉纸,使桐油里外浸透,防雨,雪渗漏。车篷外罩围子,前帘子两侧开窗,夏蒙沙冬镶玻璃,外形似轿人们又称轿车,这可是老轿车。

由于车轱辘是木制的又外镶铁箍,民国以后柏油路多了,硬轮车不让上马路,就跟现儿今一样,有的车不让你进城,有的车不让上主路,您有脾气吗?再加上洋车,三轮车,汽车的增多,咱老北京的骡车是越来越少。绝迹,只有进博物馆。

还要说说那拉车的骡子,他通人性,力气大,经训练拉起车来不是走,那是一路小跑啊又快又稳当。那时候有权有钱有势的家有专车,雇佣车把式。街上供人做的骡车都有固定的地点儿,咱老辈儿人叫站口儿,我想这可能是老北京最老的公交车,最老的车站啦?您说是吧?

说起轿子谁都知道:二人抬的那叫俩人儿小轿,四人抬的叫称四人小轿,八人以上抬的叫大轿。我们不是常说;鸣锣开道,坐八抬大轿的大官儿来啦!您还别说这轿子也是咱老北京的交通工具。

其实过去坐轿等级是十分严格的,文武大官儿不能超过四人抬轿,王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官员不论老少都不准乘轿,如违犯乘轿,或坐了八人轿那是要严惩的,比现儿今厉害多啦,谁管得了今天的官儿呀!

轿子又分官轿,当然是做官儿的坐。民轿、喜轿、魂轿、死人出殡抬灵柩的专用轿,您说,这和咱现在差不多吧。

走平道儿和走山路,乡村小道又儿有区别:城里头就是人来抬,出了城就要用骡子抬,那是两匹一前一后,轿杆固定在鞍子上。轿夫边走边一吆喝:“嘚,跏,喔嚯,喻”!大轿能坐3--4个人儿呐。这要是走在乡野,山村小路上那还不美兹兹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