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炼钢铁运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时光飞逝,岁月蹉跎。“钢铁”这两个字在国人的记忆里留下了特殊的烙印。且不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说上世纪50年代席卷全国的大炼钢铁运动,就足以使亿万中国人的记忆深处对钢铁有着挥不去抹不掉的特殊情结。

在那个年代,钢铁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强弱的主要标志,也是军事实力的象征。为了迅速崛起,实现在短时期内“赶超英美”、扭转“一穷二白三挨打”的局面,国人在“左”的思想引领下,以“大跃进”、“放卫星”的速度,大炼钢铁。然而,由于违背了科学,脱离了实际,欲速则不达,大炼钢铁运动注定是一场劳民伤财的闹剧。

人们不会忘记,在新中国成立还不到10年的1958年,当年全国的钢产量指标是要完成1070万吨,可是到了这年的8月底,全国的钢产量只完成了450万吨,这就意味着在剩下的4个月里要完成620万吨的艰巨任务。当时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有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大炼钢铁,如期完成任务,才能不丢面子。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在一夜之间便席卷全国。

1958年9月1日,中央发表公报,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钢铁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是整个工业的纲,是整个工业的元帅”,要其他部门“停车让路,让钢铁元帅升帐”,提出“全力保证实现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忽如一夜春风来,神州处处钢花开。当时的常州,也和全国一样,城乡处处狼烟四起,座座土炉日夜升火。市委根据省委钢铁工作会议“高速度发展钢铁工业”的指示,要求大干7、8、9三个月,并提出:钢铁生产不仅要翻几番、几十番,而且要翻100番、1000番。市区的大炼钢铁运动全面展开,并迅速波及城乡。常州市、武进县成立钢铁联合指挥部,纺织、机械、商业、机关都抽调大批干部职工,武进县抽调民工1万余人,与常州市10万多人组成炼钢炼铁大军,由市委书记挂帅,市、县、区、基层各级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和群众一起苦干,确保钢铁“元帅升帐”。

一时间,炉火熊熊,钢花飞溅;龙城上下,钢水滔滔。钟楼区率先兴建“鼎泰元式”小土炉,形成“小土群”;广化区自创“中华式”小土炉;天宁区把“鼎泰元式”和“中华式”结合起来,也形成自己的“小土群”;华通机器厂用砂石、破缸片、焦炭、炭灰、老煤粉混合搅拌制成土耐火砖,3天建成一只0.5立方米的土炉;市总工会干部试验成功用煤球炼铁的办法;机械工人一夜突击赶制350台鼓风机;商业职工披星戴月不远千里四处采购矿石;数以千计的干部、工人、店员远征凤凰、牛首、大洪等山区安营扎寨开采矿石;3天内有4万多人报名参加“蚂蚁搬泰山”运输队。到1958年7月,市区建起炼钢小土炉150多只。8月初,常州柴油机厂办起了卫星厂——大红旗钢铁厂,8月26日,该厂13只土炉开始炼铁,同时兴建13立方米高炉两座、3立方米高炉一座;9月23日,13立方米一号炉出铁。8月14日,大成一厂8立方米土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其间,戚机厂从“小土群”开始,发展成一个拥有7座3立方米、4座7立方米小高炉的冶炼分厂。8月17日,常州又向全省倡议开展工业高额丰产竞赛,提出“学先进,赶先进,超无锡,赶南京,争取全省冠军”的口号。到8月底,在“一切为了钢铁,一切服从钢铁”、“不惜一切,全力以赴”等口号激励下,全市小土炉遍地开花。截至9月底,全市土洋炉炼钢铁突破双千吨大关。

10月初,全市的炼钢炼铁运动如火如荼,成千上万的群众不分行业、不分工种,男女老少齐上阵,各家各户搜废铁。搜不到就砸铁锅、砸铁器、砸铁门铁窗,只要是带铁的什物,一概收缴投入炉中。至10月中旬,全市已建炒钢炉977只,坩埚327只,转炉、电炉15只,日产钢铁达百吨以上;已建小土炉2814只、1297.8立方米,设备安装的小土炉1591只、695立方米。10月下旬,市委召开5000人大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并进一步号召大战10天,保证各项工作满堂红,并提出“元帅领先,先行突击”,把丰产日变为丰产周、丰产月、丰产年。

至年底,全市共建小土炉2994座、1421立方米,完成预定目标4000座的74.85%。但由于缺乏技术,加上配套设备跟不上,燃料紧缺,只有极少数小土炉能炼出钢铁。全年产钢21600吨,完成指标的43.2%,铁19985吨,完成指标的24.98%,但这些钢铁成本高、质量差,干群们疲惫不堪,苦不堪言。

12月19日,经过全国人民3个半月的奋战,党中央宣布:“1958年我国人民夺取1070万吨钢铁的大战已经告捷。”其实,在1070万吨钢中300万吨是土钢,416万吨是土铁,基本上不能使用的,造成城乡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损失。据有关资料记载,仅大炼钢铁,全国的损失约200亿,常州的损失达3337万元。

毋庸置疑,大炼钢铁运动为常州的钢铁工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当时“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不尊重科学,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哄而起,盲目冒进,片面追求数量却忽视钢铁质量,不仅严重削弱了农业,还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这是历史的教训,谁也不会忘记,尤其是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谁也不应该忘记。

上图为当年大炼钢铁运动誓师大会。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