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欲外捐古建续:黄山市副市长写信邀请成龙实地考察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成龙计划将自己收藏的四栋徽派古建筑捐给新加坡高校后,昨天,古建筑所在地安徽省黄山市做出回应:称已经向成龙发出请,如果成龙愿意将古建筑回捐,黄山市将提供各种必要支持。

有媒体称:成龙是因为在国内跑了很多地方给古建筑安家,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新加坡媒体近日报道:成龙捐赠的四栋古建筑其实早已于2010年就运抵新加坡,这些明清古建筑包括1个戏台、1个二重亭,还有2栋浙江古厝,是民间私宅。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日前表示,届时,这些古建筑将被原样组装,2014年完工,用作互动、娱乐空间,或作为“活教材”使用。

也有媒体披露了成龙之子房祖名4月13日在长沙参加一次活动时称,成龙所收藏的剩下6栋古建筑也可能被捐出国门。记者昨天向成龙中国相关负责人尹超求证这一消息,她表示正在休假,但也不方便透露其他联系方式。

记者:有没有相关的联系方式呢?

尹超:现在不太方便给您。实在抱歉。

记者:您公司的电话不方便给么?

尹超:不太方便,希望你理解。

中国之声早在4月6日就向成龙微博公布的邮箱发去采访函,但至今没得到回应。而事件发生后,成龙虽然微博上说“很想找机会把这件事从头到尾讲一讲”,但显然,成龙认为的这个机会,目前还没有来临。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成龙计划将自己收藏的四栋徽派古建筑捐给新加坡高校后,昨天,古建筑所在地安徽省黄山市做出回应:称已经向成龙发出请,如果成龙愿意将古建筑回捐,黄山市将提供各种必要支持。

有媒体称:成龙是因为在国内跑了很多地方给古建筑安家,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新加坡媒体近日报道:成龙捐赠的四栋古建筑其实早已于2010年就运抵新加坡,这些明清古建筑包括1个戏台、1个二重亭,还有2栋浙江古厝,是民间私宅。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日前表示,届时,这些古建筑将被原样组装,2014年完工,用作互动、娱乐空间,或作为“活教材”使用。

也有媒体披露了成龙之子房祖名4月13日在长沙参加一次活动时称,成龙所收藏的剩下6栋古建筑也可能被捐出国门。记者昨天向成龙中国相关负责人尹超求证这一消息,她表示正在休假,但也不方便透露其他联系方式。

记者:有没有相关的联系方式呢?

尹超:现在不太方便给您。实在抱歉。

记者:您公司的电话不方便给么?

尹超:不太方便,希望你理解。

中国之声早在4月6日就向成龙微博公布的邮箱发去采访函,但至今没得到回应。而事件发生后,成龙虽然微博上说“很想找机会把这件事从头到尾讲一讲”,但显然,成龙认为的这个机会,目前还没有来临。

其次,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成龙计划捐赠的4栋古建筑到底是不是文物,这位负责人表示,文物鉴定讲究“上手”,还需专家组进行鉴定。

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文物至少要当场看到才能确定。不是成龙说什么檀木的东西就是文物。文物的三个属性,历史性、文化性、科学性,不是一个木头在那里就是文物。

据媒体报道,成龙购买这些古建筑的时间,距今已经过去20年,如今已经价值过亿,这位负责人表示:让政府回购显然不现实,再追溯当时的情况也有些困难。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卞利教授指出:目前徽派古建筑的确存在流失的情况,“有些古老的村庄里甚至没有一栋完整的古建筑”。由于徽州古民居体量较大,目前把所有的古建筑都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尚难以实现。

卞利:事实上,我们每天都还在发生着。一方面是商人来购买,一方面因为古民居维修起来代价太大,一般的老百姓难以承受,另外他们也希望制造一些更好更现代化的建筑。毕竟古民居体量比较大,这几年因为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这些古民居消失了不少。

消失的无法追回,存在的弥足珍贵。卞利认为:不管成龙收藏的徽派古建筑是不是在文物保护范围之内,有关部门都应该拿出最大诚意,让这些徽派建筑回归故里。

卞利:特别是这几年流失出去的房子。商人也好,演员也好,他们购买的,还是具有一定的建筑和艺术价值的。这种情况下不管它是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应该有足够的诚意,让这批宝贵遗产回到它的故里来,我认为这也是我们政府和管理部门应尽的职责。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