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元代被面在南京复制成功 原件被博物馆收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京云锦研究所所长王宝林介绍 《元代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锦被面》复制品。本报通讯员 杨帆摄

记者上周六从南京云锦研究所获悉,该所为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下简称“考古研究所”)复制的“元代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锦被面”已下机。据悉,云锦研究所计划与考古研究所深度合作,复制更多丝织品文物,为世界各地博物馆提供展品。

去年,云锦研究所与考古研究所“联姻”,成立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元代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锦被面”是该中心复制的首件作品,供考古研究所研究用。

据云锦研究所所长王宝林介绍,作品原型1999年1月从河北省隆化县鸽子洞元代窖藏出土,价值不菲。被面原件现收藏于隆化民族博物馆,乃该馆镇馆之宝,“我们常见的是宋代和明代的织锦,元代丝织品文物出土较少,这是我们所首次复制元代丝织品文物。”

8日,记者在云锦研究所看到了这件刚刚下机的“元代被面”。复制品按文物原样复制,由两幅2.4米长、0.8米宽的被面组成,共分三段。一二段为被头,第一段为白色地上浅驼色显花,陪衬绿叶,第二段为蓝色地上明黄色鸾凤,亦有绿叶相衬,色彩衔接自然,图案布局和谐流畅,鸾凤极富动态之美。第三段是被面主体,为串枝牡丹莲花纹,图案小巧精致,喻意富贵吉祥。“在制作被面时,要将这两幅被面拼接起来,要求两幅云锦边缝花纹对接规整,拼接时要天衣无缝,难度极大,”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王继胜告诉记者,该作品历时4个月完成。

“丝织品文物出土后很难保存,一碰就碎,考古研究所有很多成果都无法向外界展示,复制品恰好能弥补这一缺憾。”王宝林告诉记者,两家研究所拟展开深度合作,考古研究所提供详尽考古资料,云锦研究所则施展精湛的织造技术,“我们计划将复制丝织品文物做成一项产业,可为世界各地博物馆提供展品。”目前,复制长沙马王堆部分珍贵丝织品文物的项目正在洽谈中。

这些丝织品文物复制品除了供博物馆展览,还能与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我们有意将这些复制品开发成包、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王宝林说。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