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春年”与“火蛇年”

关于寡春年

无春年是指农历全年都没有“立春”的年份。比如:2005年鸡年是无春年、2008年鼠年是无春年、2010年虎年是无春年、2013年蛇年是无春年。根据中国的农历,牛年的腊月廿一,也就是2010年2月4日,还有一个立春。这就是说,农历的虎年没有立春,民间称为“无春年”。

为了适应寒署的变化,古人在农历中每19个年头加入7个闰年,也就是19个年头里有7年里没有立春,7年双立春,5年单立春。

对比农历的“单春”年(一年一个立春)、“双春"年(一年两个立春),没有“立春”节气的农历年被称作“无春”年、“寡春”年,也称“寡年”,引申为“寡妇年”。

所谓寡年,也就是农历当年没有节气“立春”。2005年的“立春”正好赶在了农历猴年的岁尾腊月廿六,俗称年前打春;而2006年的“立春”是在农历狗年的正月初七,导致整个农历鸡年中没有“立春”,因此民间将2005年的鸡年称为“寡年”。在未来的10年里,2013年、2016年、2019年是“寡年”。

关于寡年的说法有很多种,其中,流传最为普遍的一种是,寡年无春,不宜结婚。

最初人们只是把这种年份简单地叫为“无春”,也叫为“寡年”,后来又根据“寡”的字意,演义为“寡妇年”,这样便有了“寡妇”意思。旧俗认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男欢女爱的象征,“无春”之年是无法怀春的,故有“寡年”不宜婚嫁之说。

但节气在夏历农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我国传统历法夏历是种阴阳合历:“阴”是指其历月以朔望月平均长度29郾5306天为基础,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日;“阳”是指其历年基本根据回归年,以每年“立春”前或后的一个朔日为岁首正月初一即春节。夏历平年12个月只有354或355天,有闰月的年份13个月则有384或383天,可包含25个节气,这样年首年尾就各有一个“立春”,成为“双春年”,而它的下一年必只有23个节气,就没有“立春”,成为“无春年”。

由此可知,“双春”后“无春”,完全是历法按一定规律编排的结果,而且经常出现。

全年无“立春”的情况,在19年中便会出现7次,例如1991年、1994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年、2010年都是“无春”年。

关于火蛇年

每到年末岁初,民间就流传着各样流年运程等风水算命的说法,尤其是网络上更是充斥着各种各样逢凶化吉的点拨妙招。记者日前上网查询,发现有关 “2013年是寡妇年”的帖子非常多。记者随便点开其中一条,只见这篇文章的题目煞有介事地写着“2013年蛇年本命年七大忌讳和注意事项”。记者逐条看下去,确实发现了其中一条写着“寡妇年结婚,当采取适当化解措施,以求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并消灾免祸,不留遗憾。”这条后面还详细地解释了为何2013年寡妇年结婚不宜,后面还给出了一些化解之法。

就此有关专家指出,按照中国传统的24节气来说,2013年 “立春”是在公历的2013年2月4日,也就是农历的2012年12月24日,因此农历2013年的“立春”提前在农历2012年就过掉了,因此按照农历说法,农历2013年被称为“无春年”。而记者了解到,“立春”节气在春节前还是后,完全是因为阳历和农历之间的纪年方式不同。一般来说,立春基本定在每个阳历年的2月4日左右,而阳历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一年为365.24天。而农历是按月亮盈亏变化的规律制定的,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平年全年有354或355天。为平衡农历与公历之间的差异,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十九年七闰月”的说法,即在19年中安插7个闰月,这样农历的闰年就有383天或384天,比阳历的一年约多19天。这样调节的结果是,每19年中就有7年是“双立春”,另有7年是“无立春”,从最近几年看,2005年鸡年是无春年、2008年鼠年是无春年、2010年虎年是无春年、2013年蛇年是无春年。对此,专家指出,所谓“无春年”是“寡妇年”是对历法的一种过分解读,无春与人的婚姻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的迷信说法,不足为凭。

此外,对于2013年忌穿红色的说法,专家指出,有人认为2013年本命年禁红色,是因为其是“火蛇年”,红腰带、红绳、红内衣等,一概不能用。也有说法说蛇年火旺,而红色属火,穿红色会进一步破坏了五行平衡,所以不宜穿红。一位研究周易的老先生告诉记者,2013年按天干地支来算是癸巳年,是水中蛇,而非网上传说的火蛇。因为癸是天干,属北方水,颜色属黑,巳是地支,属东南,在十二属相中代表蛇,所以癸巳年是水蛇年。“事实上,六十甲子是中国很古老的纪年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很多人将这些神秘主义成分过分解读才带来这样的误解。市民如果只是图个好彩头附会一下还好,如果认真对待就大可不必了。”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