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满:十大名楼申遗背后折射出非理性申遗热

十座历史文化名楼意欲联合申遗——国庆黄金周后传出的这则文化信息,备受公众注目。由于十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位于我省永济市,联合申遗如能最终玉成,对于全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无疑关系重大、影响深远,因此山西人对此信息的关注度尤其要高。

十座名楼为何要联合申遗?申遗前景是否乐观?透过事件又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思考?10月14日,记者带着人们普遍关心的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

在张世满看来,与其探讨十座名楼是否具备申遗的条件,倒不如把目光转移到事件的背后,其折射出的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非理性申遗热,更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

对于这种非理性的申遗热,记者通过近年来在我省一些景区的采访,有着深切的体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世界遗产的出发点,是让濒危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但国内不少地方却违背了这一初衷,把申遗看做摇钱树,借世遗这张金字招牌开发旅游,大赚门票,掀起了乐此不疲的申遗热。我省也不例外,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壶口瀑布、杏花村汾酒酿造作坊、芮城永乐宫、解州关帝庙等十多个景区,都先后踊跃加入了申遗大军。

张世满认为,积极申遗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必须保持理性的头脑,摒弃功利的冲动。首先对自己做出科学的评估,像十大名楼联合申遗就缺乏自我认知。而且即便是自己具备了迈入“门槛”的条件,还须看到申遗竞争的激烈。据统计,我省申遗大军在“出省之战”中每年胜出者只有一两家,近10年冲出国门的仅3家,最后再经历一场与国外对手的比拼,最终如愿以偿的估计不到一成。其次要看到从申报前期的遗址改建、整治到后期的文物保护、环境治理等,申遗需要巨额资金的持续投入。申遗成功的五台山仅环境整治、工程建设方面的投资就超过7亿元。三是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景区一旦开发过度,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予以警告甚至除名。这就需要景区不断投入保护和维护费用,有的甚至比已获得的经济收益高出数倍,财力有限的地区当三思而后行。

记者也注意到,有网友认为,前景本不乐观,却还要高调提出联合申遗,不排除这十座名楼有自我炒作的嫌疑。从这个视角观察,无论十大名楼联合申遗最终可否成功,都相当于给自己做了一次免费广告。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