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联华:文化载体不复存在致传统习俗消失

还有几天,我们就将迎来传统的中秋佳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很多传统习俗也在日渐消失。昨日记者走访南昌几位民俗专家了解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烧宝塔”、“抱高士桥柱”等具有南昌特色的中秋传统习俗正在慢慢消失。民俗专家表示,传统习俗的消失缘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新陈代谢,随着社会的发展,节庆文化的载体也会逐渐发生改变,传统习俗或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

传统习俗拜月男子不能参加

“要说中秋传统习俗,实际上传统的中秋拜月、赏月如今已经不存在了。”提起中秋的传统习俗,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大发感慨。

他告诉记者,中秋拜月时需要面向月出的方向,设长方形的条案,以柚子、芋头、香蕉、柿子、菱角、花生、藕等为供品。月亮升起来以后,需烧头香,妇女先拜,儿童次拜。

“南昌以往有句老话,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就是说在拜月时,男子是不能参加的,因为古代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男子是不能给女子下跪的,月宫里的嫦娥是位女子,而且代表阴性,因此在拜月时男子是不能参加的。”他对记者说。

而在拜月过后,便开始赏月。“合家赏月的时候会切西瓜吃,而切西瓜的时候,并不是赏月的人有几个,就切几份,而是家里有几口人,就切几份,就算有家人在外地,无法团圆,也要为其留上一份,以示团圆之意。”梅联华说。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交通、通讯技术日渐发达,各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的中秋拜月、赏月习俗已不复存在。”梅联华说。

“烧宝塔”习俗仅部分村落保留

梅联华告诉记者,古时中秋节的晚上,南昌的小孩会拾瓦砾,垒成塔形,塔身如鳞,塔下可以装柴点火。小孩逐家逐户讨要柴火烧,当明月升起时,大小炉窑升起大火,如同珊瑚树,名之曰“烧宝塔”、“烧瓦”。

“据说这个习俗起源于朱元璋中秋起义,义军每占领一个地方,就会垒起一个瓦塔并点燃,久而久之,每到中秋人们就会以‘烧宝塔’来庆祝。”他对记者说。

他告诉记者,如今这个习俗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流逝了。“如今在南昌市区显然已经没有烧宝塔的条件了,据我所知,目前南昌仅有南昌县、进贤县的部分村落还保留了这个习俗。”梅联华说。

中秋放风筝已逐渐消失

梅联华告诉记者,国内不少地方都有放风筝的习俗,很多地方是在清明、重阳时放,但是南昌县却流行在中秋节放风筝。各地的风筝形态各异,而在南昌,风筝的形状则是以鸟类为主,因此中秋放风筝也被称为“放风禽”。中秋之夜,南昌县的老百姓在风筝内放置灯,然后高高放起,远远望去,“风筝灯”如满天繁星,只见灯不见筝,十分好看。

“由于江西候鸟较多,人们在中秋期间放鸟状的风筝,寄托着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然而如今城市逐渐发展,适合放风筝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中秋放风筝的习俗也逐渐消失。”他对记者说。

“摸青”等南昌独有习俗难以再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根据史料记载,在中秋节,南昌还曾有过其他不少具有本土特色的习俗。

“在现在的渊明南路附近,有一条叫高桥巷的小巷子,古时那里有一座叫高士桥的桥梁,根据清朝同治年间的《南昌县志》记载:‘中秋夜,南昌城中妇女暗数高桥柱谓宜子,乡村亦有如’。城里妇女于当晚相约成群到高士桥,暗数桥柱,有的用手在高桥石柱上抚摸,甚至张开双手去抱桥柱,据说这样便可生男孩。当时的史料记载,直至深夜,桥上往来的人仍络绎不绝。”南昌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刘金显对记者说。

“‘摸青’也是具有南昌特色的中秋习俗之一。”他向记者介绍说,以前在中秋节晚上,南昌县的民众会从田间拔一棵青禾,悄悄放在未育妇女床上,以示来年生子,这种习俗被称之为“摸青”。

他告诉记者,虽然“抱高士桥柱”、“摸青”体现一种纯朴的繁衍后代的愿望,但毕竟是一种落后的农耕文化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思想的进步,这些具有浓厚南昌特色的中秋习俗逐渐消失了。

文化载体不复存在致传统习俗消失

“我认为,这些传统习俗消失的原因在于承载这些习俗的文化载体如今已经不存在了。”谈到这些逐渐消失的传统风俗习惯,梅联华表示,中国传统的节庆文化与国外相比差别较大,国外的圣诞节、父亲节、母亲节等,都与其国家主体关系不大,因此无论是古时,还是现代,这些节庆习俗的文化载体还在,其习俗也就传承了下来。

“而在中国,比如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从这些谚语中就可以看出,节气的设置完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我们的传统习俗则与这些节气密切相关,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农耕文明为载体的传统节庆习俗,不可避免地日渐消失,这是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梅联华对记者说。

“虽然这些传统的习俗逐渐消失不见了,但人们对节庆的情结是不会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节庆文化的载体也会逐渐发生改变。”梅联华说。

传统习俗或以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式重现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张庆胜教授多年来从事民俗学研究,他告诉记者,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中西文化的碰撞,让人莫衷一是,人们心态的浮躁与变化会让传统习俗日渐消失。

“不过近些年来,相关部门对这些传统习俗日渐重视,我认为很多传统风俗都可以得到恢复,当然并不见得会保持原来的样子,可能会以一种新的、更适应现状的形式呈现出来。”张庆胜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