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鉴宝节目哪里来的王刚砸文物?

与其怀疑砸掉的是“赝品还是真品”,不如问问鉴宝类节目的存在是否有合理性。中国人的习惯是质疑最表象的言行,却鲜有人问一句,没有鉴宝节目哪里来的王刚砸文物?

有些媒体引用专家的话说,“王刚在节目里砸的赝品中至少有三成是真品”,质疑声中就有人问,“谁给了王刚砸文物的权力?”能不能再问一句,这类鉴宝节目存在的合理性有多少,谁给了鉴宝类节目存活的空间。

在国家文物局试图规范各类鉴宝节目充斥中国各大卫视台屏幕之前,鉴宝节目的应运而生还是迎合了观众贪便宜检漏的心理,真正有收藏文物(宝物)习惯的人士是不会拿到电视上作秀的,反倒是没有收藏经验或者一知半解的人有愿望收看类似节目。在电视台了解收视人群的愿望之后,利用“托儿”做收藏节目以便获取收视率也变得“可以被人原谅了”。

在王刚以及《天下收藏》节目的专家看来,设置“砸赝品”的环节是为了“去伪存真”,但王刚同时也承认了用护宝锤“砸赝品”的环节刺激观众,“如果不砸,收视率肯定要降的,因此就必须有这么一个悬念,要触目惊心。”王刚的噱头就是“砸”,观众最喜欢获得快感,一味地责备王刚也似乎有失公允,蛋生鸡还是鸡生蛋成了文物被砸的混乱逻辑了。

民间收藏原本是属于民间,文物鉴定无论是官方和私人应该取得相应的鉴定资质后,才可能为文物是真品还是赝品做出研判,鉴宝节目里专家在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内得出结论,本身就缺乏严肃性和权威性,鉴宝节目说白了就是一场电视屏幕的闹剧,但形成的巨大漩涡不可能排除珍品被砸的可能性,在“生死文书”的免责游戏规则下,持宝人被整个中国收藏热的盲目性和发财梦绑架了,电视台的节目不过是“行刑的侩子手”,一锤下去,本不该让后来者又上台,应吓退无数持宝人才是,但事实相反,更多人觉得自己一旦被“鉴定”持有真品时,可能满足所有预期的心态,拿王刚的话来说是“自觉自愿的”也是真实的。

中国民间收藏,持宝人的心态不可能与社会背离,发财梦被电视台充分调动起来时,鉴宝节目的功利性昭然若揭,持有看客心理的观众们宁愿看到“被砸”的情况出现,所以鉴宝节目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何时中国人真实理解了收藏的含义,暴殄天物的行为才会消失,在此之前,爱护文物的人们心痛是难免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