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端午节粽子不能唱“独角戏”

今年的端午节因第一次遇小长假,显得格外隆重。“端午节怎么过?”不少人的答案是:“吃粽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元宵吃汤圆……不可否认,“吃”文化是我们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方面,作家冯骥才认为,除了“吃”,传统节日还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是吃粽子还是吃外包装

昨日,记者走进南京的一家大型超市,看见在琳琅满目的粽子货架前,时常挤满消费者。有位爸爸带着孩子来超市买粽子。他说,本来母亲让他买一些粽叶、糯米,自己包粽子,可在超市转了一圈,找不到粽叶。“再说,家里包的粽子哪有超市里的品种多。”他笑着说,“小时候能吃到蜜枣粽就不错了,现在蜜枣粽是最普通的,小孩不愿吃。”记者问:“小朋友,你知道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吗?”孩子瞪大了眼睛,不知所措。一旁的爸爸说,这个问题我都不晓得,小孩子哪里知道。记者在南京街头采访发现,很多人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但有关端午节的其他风俗,知之甚少。比如,给孩子佩戴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疫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喝雄黄酒可以避邪;艾叶、菖蒲和大蒜曾被称为“端午三友”……冯骥才表示,节日不只是吃点好东西,穿些好衣裳。端午节,也不能只是粽子唱“独角戏”。

商业味冲淡了文化内涵

现在一遇传统节日,商家就会挖空心思做文章。端午节,商家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抢金夺银”的机会。在南京各大超市里,各款粽子被摆放在食品区域最显眼的位置。高档粽子摆放更是耀眼,而且比往年又增加了漂亮的“外衣”,各式各样的粽子礼盒也层出不穷,价格陡然提升。冯骥才认为,当我们重拾传统文化记忆时,却发现传统节日的“味道”已被“商品狂潮”淹没。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必胜客、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年画、糖人,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他说:“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它的精神内涵被人忘记,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们没有自觉地认识到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二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文化和文明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前辈不说,后辈就不会了解,如果连前辈都稀里糊涂,再谈传承和发展就成了一种奢求。”

节日民俗不仅是吃喝穿戴

“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拼命奔跑的人,为了物质进步,我们踉踉跄跄、慌不择路,一边跑,一边丢东西,等我们跑到终点,不但发现爷爷奶奶偷偷塞到我们贴身口袋里的祖传宝贝都丢掉了,而且成为一个赤裸裸的‘现代人’,忘却了自己是中国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这样说。冯骥才指出,当务之急是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要研究我们的节日文化,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本来面目。节日民俗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一个民族的文化光靠几个人呼吁是没有用的,它需要整个民族的一种自觉,这种自觉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自觉。只有真正领会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让其精神内涵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中继续美丽地存在并且发扬光大。不要“留下了手艺,失去了创意”,不要“记住了日子,忘记了纪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可替代的真正遗产。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