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端午节粽子不能唱“独角戏”
今年的端午节因第一次遇小长假,显得格外隆重。“端午节怎么过?”不少人的答案是:“吃粽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元宵吃汤圆……不可否认,“吃”文化是我们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方面,作家冯骥才认为,除了“吃”,传统节日还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是吃粽子还是吃外包装
昨日,记者走进南京的一家大型超市,看见在琳琅满目的粽子货架前,时常挤满消费者。有位爸爸带着孩子来超市买粽子。他说,本来母亲让他买一些粽叶、糯米,自己包粽子,可在超市转了一圈,找不到粽叶。“再说,家里包的粽子哪有超市里的品种多。”他笑着说,“小时候能吃到蜜枣粽就不错了,现在蜜枣粽是最普通的,小孩不愿吃。”记者问:“小朋友,你知道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吗?”孩子瞪大了眼睛,不知所措。一旁的爸爸说,这个问题我都不晓得,小孩子哪里知道。记者在南京街头采访发现,很多人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但有关端午节的其他风俗,知之甚少。比如,给孩子佩戴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疫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喝雄黄酒可以避邪;艾叶、菖蒲和大蒜曾被称为“端午三友”……冯骥才表示,节日不只是吃点好东西,穿些好衣裳。端午节,也不能只是粽子唱“独角戏”。
商业味冲淡了文化内涵
现在一遇传统节日,商家就会挖空心思做文章。端午节,商家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抢金夺银”的机会。在南京各大超市里,各款粽子被摆放在食品区域最显眼的位置。高档粽子摆放更是耀眼,而且比往年又增加了漂亮的“外衣”,各式各样的粽子礼盒也层出不穷,价格陡然提升。冯骥才认为,当我们重拾传统文化记忆时,却发现传统节日的“味道”已被“商品狂潮”淹没。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必胜客、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年画、糖人,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他说:“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它的精神内涵被人忘记,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们没有自觉地认识到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二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文化和文明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前辈不说,后辈就不会了解,如果连前辈都稀里糊涂,再谈传承和发展就成了一种奢求。”
节日民俗不仅是吃喝穿戴
“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拼命奔跑的人,为了物质进步,我们踉踉跄跄、慌不择路,一边跑,一边丢东西,等我们跑到终点,不但发现爷爷奶奶偷偷塞到我们贴身口袋里的祖传宝贝都丢掉了,而且成为一个赤裸裸的‘现代人’,忘却了自己是中国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这样说。冯骥才指出,当务之急是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要研究我们的节日文化,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本来面目。节日民俗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一个民族的文化光靠几个人呼吁是没有用的,它需要整个民族的一种自觉,这种自觉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自觉。只有真正领会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让其精神内涵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中继续美丽地存在并且发扬光大。不要“留下了手艺,失去了创意”,不要“记住了日子,忘记了纪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可替代的真正遗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