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罗哲文先生的忘年交

罗哲文老师是建筑界和史学界久负盛名的专家、著名学者,现担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国际周易联合会高级顾问等职务,系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学生。我与罗老虽至今未谋过一面,却因为对建筑的热爱,成就了一段忘年交。

那还是2002年,7月29日的《中国建设报·中国建筑》刊出了一组题为“呈现无言的史书,怀念永逝的建筑”系列图片,摄影者正是罗哲文。其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张是陈列在英国大英博物馆的圆明园阁楼,那是罗老出国期间翻拍过来的。但见照片中的圆明园阁楼造型精美别致,堪称建筑精品。通过罗老的镜头,我还看到了几十年前老北京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容,可惜的是,包括像圆明园阁楼这样的经典建筑,我们只能在梦里找寻了。

看过照片之后,我心潮起伏难平,心情倍感沉重,夜不能眠,随赋诗一首“岁月的手,永恒的魂”——致《失去的建筑》作者罗哲文先生。让我想不到的是,半个月后,这首小诗在《中国建设报》副刊登出了;更令我想不到的是,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封寄自北京的书信,居然是罗老的亲笔信。信中这样写到:“蒋平先生:拜读了建设报上先生致‘失去的建筑’的大作,不仅使我对诗的文彩和内容受到感染,更以有如此厚爱建筑文化的知音同好而欣幸……”透过那隽秀的字体,我才知道罗老还是一位书法名家。一查资料,其传略载入多种辞书,在北京司马台长城等众多名胜处留有刻石、题字等。

罗老这封精美而珍贵的来信,被我放在玻璃板下。好像一朵奇葩,这封信不断“招蜂引蝶”:先是单位的建筑师,想慕名请罗老指点;再是搞收藏的朋友,想收藏这封信;还有书法爱好者,想通过我,得到一幅罗老的手墨……我一概告诉他们:我与罗老只是书信朋友,并且远隔千里。罗老是名人也是忙人,我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第二年,一位见过那封信的记者朋友,借着出差北京的机会,来到罗老居住的小区,然后给我打电话,让我先引荐,看看能否见罗老一面,顺便求一幅他的墨宝。其实,除了书信,我与罗老一直没有通过电话。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拨通了那个陌生的电话号码。报上姓名之后,罗老居然听出是我,并且爽快地答应了那位记者朋友的要求。

因为文学创作,我与罗老的作品又多次在一些报刊上晤面。每一次,我都有一种故友重逢的激动。我将这些报刊收集起来,每年都会跟罗老进行一次书信会话。从罗老的来函和贺卡回复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一颗忘年挚友火热的心。

已近90高龄的罗老,至今仍在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呕心沥血。而我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建设职工,只因为共同的追求和爱好,与罗老成为萍水相逢的知音,这更让我感受到一位大师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或许正是这种情怀,成就了罗老对祖国古建筑文化几十年不改的责任与爱。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