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宿城山桃花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江苏连云港地界内有一个叫宿城的山凹,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要想进入,只有翻越虎口岭,没有其它通路。在这个天然巧成的“坞壁”堡垒中间,却有一片美丽的川原,名叫大竹园。大竹园东面的海面上,有一座峻峭的山,形如大船,故称船山。山脚转弯处,有一条路,可以通向高公岛。陶渊明在著名的《饮酒》诗里说:“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根据地方史籍记载,陶渊明所说的“ 东海隅”,就是这座位于东海一角的宿城高公岛,而这里也曾和陶渊明有过一段故事。

高公岛因东晋时期镇守在那里的东晋将领高雅之而得名。399年,农民孙恩在海上起义,他用了两年时间,攻克了广陵(今扬州),直指建康(今南京)。他曾在高公岛打败了高雅之,后来,被东晋镇军刘牢之所败。陶渊明从400年开始任镇军刘牢之的参军,在高公岛战争期间,他往来于海上,亲赴战场。这足以使人产生联想:当作为镇军参军的陶渊明看到高公岛附近这片桃林夹岸、芳草鲜美的渔村时,会不会产生觅求桃花源的心理呢?他后来断然离开宦途,寻找自己的隐居之所,是否和自己在高公岛战争时期遇见宿城山凹有关?这片神秘的地方就是他笔下的桃花源吗?

1836年,两江总督陶澍(shù)曾向道光帝讲述高公岛、宿城一带“鸡犬桑麻”的“太平景象”。道光帝问他:“此境与桃花源何异?”这位皇帝的“金口玉言”一处,即刻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海州(今连云港)人欢腾起来,便把宿城称为“乐郊”。这位陶澍大人自称是陶渊明的后裔,也是研究陶渊明的专家,也曾著有《陶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一书。由于得到了皇帝的默许,陶澍就在宿城法起寺旁边建起了“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并在祠堂周围建造长9米多,宽6米多的西回廊和长10米多、宽8米多的东回廊。按照《武柳先生传》对陶渊明故居的记叙,他又在祠堂门前种下了五株柳树,并栽植桃花。使陶祠“倚天照海,朱霞霭宵,云台倍觉鲜明”。陶澍还为陶祠题写了“羲皇丘人”的匾额和对联:“此间亦有南山,看云归欲夕,鸟倦归还,风景何殊栗里;在昔曾游东海,忆芳草缘溪,林花夹岸,烟村别出桃源。”

陶渊明尽管在《桃花源诗并记》里描写了桃花源的样子,却没有道出它究竟在什么地方。他不会想到,后世人受他的启发,找桃花源找了一千多年。上到皇帝,下到书生,无不对世外桃源充满憧憬。那些被人们认为是桃花源的地方,都是风景怡人的宝地。也许,陶渊明想树立一个审美的标准,让人们更多地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吧。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