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于‘制’而败于‘度’”的中国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成于“制”,而败于“度”,这一论点用语的提出,完全基于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科举制度已达成共识的评价,即:科举制度是一个“利大于弊,弊端突出的好制度”。只是试图从剖析“制度”二字入手,用最少的文字,提纲挈领表达出这种评价。道出千年科举制度“利弊成败”所在,揭示这一“制度”饱受诟病,却能沿用1300年之久,最终依然被废除的根本原因。
提出这一论点用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笔者创办的科举匾额博物馆,是以展陈中国科举制度文物为主,每天都要面对众多参观者重复讲解科举制度,完全套用书本上学术的语言,虽然至理精辟,但还是过于冗长而味寡。博物馆语言,要求画龙点睛让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并且能诱发参观者了解科举制度的欲望,“成于制,而败于度”,突显紧扣了“制度”这一主题。
“制度”是治理国家之法则,“制度”一词,最早出现在《易-节》之中,曰:“节以制度”。古代制度,是古代法令和礼俗的总称,是统治者为实现某种政治目的,并为保证其实施效果所建立的规范。“制”与“度”,不是简单的重叠,其所规范内涵不同,在作用上也各有侧重,主从分明,相互制约,相互依托,互为表里。
“制”是本,是总则框架,确定了“制”宗旨和目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度”产生的基础。同时节制“度”,使其不害“制”。
而“度”, 则是“制”存在的条件,是“制”的量化,是细则,是具体的标准,可操作性强,并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可因时而调整,不断的完善。
一项制度,当“制”与“度”和谐统一之时,就会产生最佳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当“度”偏离了“制”的框架,与“制”的宗旨和根本目的相抵触时,或“制”束缚了“度”因时而变的灵活性,这种“制”与“度”的不统一就会使制度的作用遭到破坏,产生不良效果,甚至严重后果。
中国科举的历史表明,此项制度:成于“制”。
一、此“制”具有合理性:
科举之制以孔子:“学而优则仕”为核心思想,以儒家学说为衡量和选拔官员的理论基础和范本,达到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实现贤能治国,精英统治政治目的,开辟了一条下层人士向上层流动的渠道,使读书人建功立业,荣华富贵的公心与私心欲得以实现,符合社会发展需求,顺应了民心,起到了牢笼天下英才的作用。
二、此“制”具有严密性:
所有科举制度,都是国家法律或以法律为依托而制定的,经历代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严密选官体系。从选考等级至科名层次,从考试年月份到录取名额,从贡院设席分舍,到入场搜检,从帘分内外各司其职,至判卷糊名、謄录、对读程序,到舞弊判罚,包括赶考路费发放,无不有严格规定。科举其“制”,环环相扣,犹如一个铁桶,百密而无一疏,保证了科举选拔官员的一切按程序实施,保证了选拔官员质量和公平性。
三、此“制”具有公正性:
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其“制”严格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摈弃了门阀世袭之弊,成绩面前人人平等,择优录取优胜劣汰,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现实。开辟了一条人才流动的渠道,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四、此“制”具有民主性:
科举之“制“,其平等择优的原则,已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考试选官,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已成为天下共识。使此“制”,成为天下之公,已非任何特权阶层和帝王个人所能垄断。它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令帝王不敢有丝毫懈怠,令王公贵族不敢以身试法,首开古代民主意识之先河。
正是由于此“制“优越性,才使中国科举选官的机制延续了1300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西方国家所借鉴,建立了卓有成效的“文官制”。此“制”所确立的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无过错,但起到了禁锢了读书人思想的消极作用,尤其是清中期后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兼容并蓄,极力排斥外来先进思想、先进技术的进入和融合,钳制了“度”的自我完善机制,成为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的根本原因。
中国科举的历史表明,此项制度:败于“度”
“度” 是科举制度开科取士、衡量人才、选拔人才的尺度和准绳,是具体的评判标准。科举自唐确立之后,唐宋元明清历朝,对科举制度激烈的“存废”之争,其争论焦点,不在于“制”,均在于选拔官员之“度”,即选拔官员的标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当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上处于进步阶段时,无论是唐兴诗赋,还是宋元考经义、论、策,明初八股,用此“度”选拔人才的弊端尚不显著。及至明代中期以后,当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已迈开资本主义的脚步,用八股文为“度”,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其弊端日渐凸显。
及至清代,统治者闭关锁国,妄自尊大,无视世界变化,中国已落后西方之现实。其“度”依然固守明“制”,滞而不变,选拔官员的考试内容依然是《四书》《五经》,考试之文式依然是八股。这“度”的内容与文式严重禁锢了士子精神思想,视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意识学说为异端,加以压制与迫害,致使所选拔之官员虽满腹经纶,因缺少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却不堪重用,无法承担治理国家使之强盛之重任。背离了贤能治国,精英统治之“制”的宗旨,造成了以“度”害“制”之结果。
科举其“制”虽佳,而“度”泥古不变,致使1300年的科举制度,无法应付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最终,终因不变之“度”,而废科举之“制”。科举制度成为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替罪羊,也属必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