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西班牙酷刑博物馆

中国古代酷刑不胜枚举,商纣王的炮烙、秦王的车裂,以及割鼻、挖眼、刖足、腰斩、凌迟……
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残酷刑法,无一不是对道德对人性的扼杀。
无独有偶,西方世界一样有着各种严酷的刑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班牙酷刑博物馆,位于西班牙马德里旁边70公里处的旧都托莱多,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躲藏”着一间酷刑博物馆,里面的藏物很齐全,昭示着过去统治阶层的种种残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由于史书中对该种装置的使用情况记载得不是很多,所以很难判断这种刑具的存在是传说还是事实。因为关于拷问的史料文献都是以19世纪的研究为基础,而当时的研究受浪漫主义思想和民间传闻的影响较深。从1515年8月15日第一次使用该装置起,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当天,法官把受刑者关入“铁处女”中,门只是“稍稍”地关了一下:“钉子尖锐的前端慢慢刺入了那男子的身体,先是手腕,然后是脚等其他几个地方,接着是小腹、胸、膀胱和局部肌肉,接下来是眼睛、肩膀和臀部。看上去虽然很疼,但还不至于立刻要了犯人的命。这期间那男子不停地发出凄惨的叫声,显然他非常痛苦,就这样连续哀号了两天他才死去。”

残酷指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犹大尖凳,受刑人被悬挂上述金字塔尖状物的上部慢慢降低,塔尖插进裆部。链子的松紧取决于刽子手的心情,他可以控制受刑者的体重是否全部作用于这一个点上。

残酷指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用碎头机执行死刑通常是这样的:牙齿挤入牙槽内,周边颚骨破碎。然后眼睛从眼窝射出,脑浆从耳朵喷出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许多国家仍使用同一版本的碎头机,作为当今的审讯工具。

残酷指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拷问椅,不仅有数以百计的微小钉尖让人感到难以坐住,通常还在下面点火将铁椅子烤到一个可怕的烫伤热度。

残酷指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中的受刑者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大部分使用吊笼的犯人是完全赤裸地暴露极端寒冷或炎热的环境中。而且多数处吊笼刑罚的犯人通常都是在进行了其他刑罚以后最后才被吊在那里。但要等——很长时间!受刑者留在牢笼中,直到他被吊死或渴死,这可能需要数周时间。

残酷指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荆棘之兔:一种是将人绑在台上,用带刺滚轴在身上滚动。另一种是将人身体拉开后关入枷锁,其中会有无数荆棘刺出,牺牲者有任何动作就会被刺中。

残酷指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开花梨,根据受刑者的性别将梨在闭合状态下插入肛门或阴道,然后用手摇动使梨开花直到使人感到相当痛苦。

残酷指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类型的面具大约是从十五、六世纪开始发展出來,外观有很多种,如驴耳猪鼻,猪面具,驴型和龙型,猪鼻猪耳,长舌头,藉以侮辱受刑人。通常被罚戴的是女性,当时男女地位不平等,女性随便发言就会被视为“爱唠叨的泼妇”戴上面具、绑在广场中的木樁上让民众打骂,身体和精神都会受到极大伤害。嘴部通常装有一个铁片或铁球,用來压住舌头或封住嘴巴。

残酷指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锯是常用的刑具,用于惩罚有巫术、私通、谋杀、亵渎或盗窃行为的人。因为犯人是倒挂着的,因此能够尽可能长时间的让他们保持头脑清醒,时间可持续几小时。一些人被完全切成了两半,而大多数人则只切到腹部,以延长其死亡时间。

残酷指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猫爪使用起来很简单,就是慢慢地往下撕肉,很多时候,所有肉都被撕下来,而露着骨头。

残酷指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秃鹫之女:与这个刑具外形类似(CIKOONYA,意大利文鹳的發音),别名“秃鹫之女”。被拷问者在带着蝶形交叉的铁环中跪下,双手绑在身后,以这种姿势将器具向后上锁,然后拧上去。头部套进A型结构顶端,双手置于中部,双腿铐在底端。头部被向下推,膝盖被迫抬高,身体呈蜷缩姿势无法动弹。快速挤压会让犯人内脏出现急性肌肉抽筋,鼻子和耳朵向外喷血。犯人饱受痛苦后精神受到极大压迫,彻底变成疯子。手脚开始麻痹进而引起剧烈肌肉痉挛。也叫“清道夫的女儿”,其中一件模型收藏于伦敦塔。诞生于16世纪,在宗教裁判所风靡一时的禁锢装置代表之作。携带方便且可以让被拷问者穿着拘束装使用,受到当时拷问官欢迎。

残酷指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破膝机西班牙宗教法庭另一种常用刑具。其两端内侧安有锋利的尖钉,当刽子手转动螺丝时,就会慢慢挤压,毁坏受害者的膝盖。虽然,这种刑具很少导致死亡,但却会使人残疾。有一些尖钉会被预先加热,以增加疼痛效果。

残酷指数:★★★★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