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的非洲刻面艺术
起初,我并没注意到当地许多人脸上都刻有花纹,或者应该说虽然看到了某些人的脸上刻有这样或那样的图案或线条,却没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面痕予以足够的重视。直到有一天,我们驻非单位里雇了一个从尼日利亚北方来的黑人雇员,才改变了我的这个错误看法。
新雇员名叫乌斯曼,富拉尼人,穆斯林。他的脸上除在左颊下部刻有一较长的线条外,在嘴唇两边还各刻有3道线条。这个像极了猫胡子的图案,先是让我忍俊不禁,继而引发了我的好奇。经过深谈方知,原来非洲的面痕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是不可小觑的。
面痕,就是在面颊上留下的用刀刻过的具有特定含义和形态的印痕。很久以来,为了永久性地在部落与部落、家族与家族之间做区别,非洲人使用了这种古老而又原始的符号作为辨认方式。
乌斯曼的老家在尼日利亚北部农村,据他告诉我,当地仍保存着刻面风俗,往往在婴儿诞生的第三四天就给他留下这个永久的痕迹。
面痕的刻法,不同的部族有不同的规矩和讲究,其特定的含义和特定的仪式都有很谨严的规定。在漫长的人类活动发展中,这种刻面形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并在演变中,被赋予了其他的功能,如审美的功能等等。而这些额外功能的出现,使得面痕文化在形式上更多样化,其象征意义也空前丰富起来。
在非洲,这种拥有“部落之印”之称的面痕文化,拥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而且被许多部族所共同实施。
尼日利亚北部的博尔诺州有一个叫做奇卜克的部落。奇卜克人的肤色比当地其他部落的人的肤色要浅得多,因此人们称他们是“红种人”。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肤色较浅,他们的面痕则更突出、更瞩目。
刻在奇卜克姑娘和妇女脸上的面痕,归纳起来有两种模式。一种的名字让我们中国人听上去有些恐怖,叫做“放血式”。奇卜克人认为,如果体内血液过多,则容易致病,所以当有人生病时,人们就给他放血。另一种的名字又非常好听,叫做“美面式”。顾名思义,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女人们的美感,因而多用于年轻女孩和妇女的面容上。
在乡村,“刻面”是一种技术活,不是人人都可随意而为之的事情,人们称作这种活计的人为“刻面师”。刻面师的工作不限男女,只要有技术、有耐心,都可以从事这个工作。但在报酬上,男女同工却不同酬。男人刻一次面可以获得200奈拉的报酬,女人则很难获得报酬,最多不过是被刻面孩子的家长上门为其劳动,多是磨磨玉米面等的杂事。
刻面的过程对陌生人而言是很恐怖的。一般来讲,其深度为1/16英寸,流出的血被认为越多越好,如果有时流出的血被认为是不够多的话,则需重新再刻。另外,在血尚在流的时候,就要立即把木炭灰和绿靛叶磨成粉状的混合物质涂抹在刀痕之上。几个小时后待创伤面逐渐干凝后,要用清水把脸洗净,然后,每天都要用由酪脂果和花生仁榨出的油拌上牛油擦拭刀痕处,直到刀口痊愈为止。
很多族落的刻面过程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特别是那些为了审美而实施的刻面术。比如奇卜克人从四五岁开始做第一次刻面术,以后直到成人还要不断实施多次。有的人到成年时被实施了20次或30次的刻面术,也不是奇谈。当然,有了第一次疼痛的经历,多数孩子都极不情愿再次接受刻面之苦,而大人就得强迫他做,有时不得不采用五花大绑的方式。不过还有一种情况听起来也蛮有趣,有些老妇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实施刻面术,为的就是一个“美”字。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