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施工

一 缘起

当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两大馆的建设,仅是基于当时的国力的结果。真正拥有一个可以和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相同级别的国家博物馆,一直就是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愿望。限于历史的原因,直到2003年2月28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后,项目的筹建才正式启动。

中国国家博物馆老馆1959年建成,是建国10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由于受当时经济、技术、施工条件所限,建筑本身存在不少缺憾,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和广大观众的需求。经过专家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在不改变老馆主体外观的同时,通过改扩建对老馆存在的功能局限性进行改造,力求使新老建筑和谐统一、浑然一体。老馆的西、南、北三面整体保留,进行加固改造和维修。新馆部分镶嵌在老馆中间并向东扩建。建筑风格与老馆保持一致,建筑体量比现在老馆略高,其高度形成丰富的层次,显得更加宏伟壮观。

二 工程

设计

由于该项目属于国家级重点文化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建筑工程,且位于天安门地区社会影响巨大,为慎重起见在之后的三年半的时间内,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的设计方案经历了建筑设计方案的国际招投标、多轮方案比选和论证的过程。作为国际招投标的中标设计单位,德国GMP国际建筑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成的设计联合体对原中标方案进行了多次重大的修改。本着科学设计、反复比较、慎重决策、不留遗憾的原则,国家发改委协调有关部门对可研报告及设计方案进行了评审。邀请了全国建筑界著名的院士、建筑大师、规划大师及建筑界、文保界、博物馆学界各有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共计90多人次参与评审工作,先后开展了五轮方案论证,并最终将各方取得基本一致意见的方案上报国务院。

本次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91900平方米,其中保留老馆中北、南、西三面的建筑进行改造,老馆建筑面积约为35000平方米。由南、北两个“L”形建筑在西侧以宏伟的大柱廊相连。由大柱廊向后退,沿着老馆北、南立面的中线向东,扩建新馆的建筑,新馆南北长319.60米,东西宽194.75米,建筑面积为157000平方米。其中老馆北侧和西侧的首层及南侧三层为办公用房,北侧和西侧的二、三层为展厅;新馆地下二层,用于文物库房及停车,地下一层用于展厅,并设有学术报告厅及数码影院,地上五层均为展厅。主要观众出入口沿用了面向天安门广场的西入口,保留了西入口大柱廊,从这里可以直接进入新馆的“入口大厅”。北入口原有的停车场取消,整合成为北入口广场,由此观众可以进入老馆北门厅,向南入新馆的“入口大厅”,向北可直接上达北侧老馆展厅。南侧为行政办公入口。

此次改扩建工程规模庞大,据施工方案了解,本次工程主要包括建筑工程(含装修装饰、防水工程)、结构工程(含混凝土结构工程、钢结构工程)、机电工程(含建筑电气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给水与排水工程、智能建筑工程、建筑电梯工程)等项目。专家和施工团队通过攻关努力,克服了工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保证了国家博物馆于今年三月顺利开放。

施工

根据施工总体部署,工程分区平行组织施工,区内分段流水施工。为了实现总工期目标,施工流程突出关键线路,特别是新馆的钢桁架结构安装,展厅、中央大厅、入口大厅、数码影院等的高级装修和机电设备安装,以及地下室各系统的设备机房安装。

按照统筹法的原理,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混凝土结构,后钢桁架结构;先结构,后围护;先主体,后装饰装修;装饰装修与机电设备安装穿插进行的总体施工流程。据悉,本次工程结构形式复杂,施工难点多,为保证工程施工组织及施工工艺的科学、合理、先进,起到节约投资、保证质量、缩短工期的作用,应用推广了建设部十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其中包括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建筑防水新技术、新型模板与支撑应用等十项。

此外,为保证施工安全,相应制定了各项安防方案与应急方案,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