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观复之路
自1997年观复博物馆成立以来,中国建立私立博物馆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然而,在这私人办馆的洪流中,能够坚持至今并逐步进入发展轨道的博物馆却寥寥无几,更多的仍在资金困顿的夹缝中苦苦地支撑,甚至逐渐湮没在公众的视野之外。可以说,观复博物馆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私立博物馆,能够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是成功的典范。这风风雨雨十几年,其中的艰辛不易可想而知,但更重要的,是马未都走出的这条“观复之路”,为仍在坚守的办馆同仁所积累的成功经验。
马未都谈私立博物馆
马未都认为当前中国私立博物馆最大的困难是身份的定位模糊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他举了一个很现实的例子:1996年他申请建立第一家博物馆时,在编制办办的手续,而从2000年开始,私立博物馆的手续都要到民政部门办理,而公立博物馆的手续还是在编制办办理。“他们说‘在哪儿办不都一样嘛!’可我说不一样,这分明就是歧视。而这种歧视会制约私人博物馆的发展。”有关登记文件正本上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副本上却写着“民营非企业单位”。马未都说:“可能管理部门自己都没有搞清楚。非企业,这种称谓的意义是什么?就为了告诉我我不是什么吗?可我们私立博物馆又是什么呢?”提及这些,马未都不无激动。
他说现在观复博物馆不需要国家的钱,需要的是政策上的扶持,给一个明确的身份,然后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这项事业继续做大。
在资金难题方面,马未都认为,一方面国家不给钱,一方面定性为非营利,生存肯定难。但是落实到观复博物馆上,他倒是有自己的解决方法。他表示,“我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是3部分,一是来自董事会,由为数不多的几个成功企业家组成,每年拨一定的款出来;二是来自理事会,这部分人不用承担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拥有荣誉头衔,现在国内也有相当成功的人士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的理事对博物馆有不定期的赞助;第三,建立了博物馆会员制,每年1000元的会费,享受诸多的优惠政策,目前这方面发展得很好”。
“观复”的成长之路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建立是马未都多年的心愿。从1992年起,马未都便开始孕育这一计划并为之奔走,1996年10月,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终于获准成立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最早坐落在北京古老的文化街琉璃厂,展出面积约400平方米,陈列以明清传世文物为主;除长年展出的古家具之外,还定期地策划组织专题展览,并举办文化交流讲座等活动。
1999年为配合世界建筑大会,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同建筑报合作,举办了中国古建筑门窗及陈设展,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2000年伊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迁至朝内南小街,依然沿袭过去的展览方式和风格,力求将更好的展览展现给大家。
2002年,马未都创办了全国首家私立博物馆分馆——观复博物馆杭州馆。
2003年10月应文化部要求,远赴巴黎展出中国古代门窗,法国外交部长多米尼克?加卢佐?德维尔潘,文化部长让一?阿亚贡,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女士,油画家赵无极等各界要人均莅临参观,为之赞叹不已,当地的欧洲时报并以大幅文章报导展出盛况。
2004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迁至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总占地8亩,展览区及会员活动区2800平方米;设有家具馆、陶瓷馆、门窗馆、摄影馆、油画馆、工艺馆和多功能馆七个展馆。实行会员制。
2005年,创办观复博物馆厦门馆。
2007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更名为“观复博物馆”,并正式实行理事会制,100名理事将一起为这项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2010年6月,马未都正式宣布创建观复文化基金会,把他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给观复博物馆,由基金会理事会统一管理。观复基金会的成立为中国民营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在管理上,观复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将借鉴国外同类艺术基金会的管理模式,如古根海姆基金会、盖蒂基金会、大维德基金会,打造观复基金会的公益文化品牌,开创适合中国博物馆的运营模式。
“观复”的归宿
关于观复最终归宿的问题,马未都表示:“我会将收藏品悉数捐给观复博物馆,捐献给社会,一件东西也不会给儿子留下。 ”马未都说,他儿子在英国留学多年,回国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且搬出去单住了,独立地开始了“海归”的新生活。“我一件东西也不会留下,留下一件就不算彻底了。”马未都表示,“我不想使儿子对财富产生错误的概念,也不希望儿子形成对财富的不良心态,特别是误以为收藏活动是一种轻易获利的行当,并由此轻薄诚实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他说慈善家卡耐基曾说过的“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句话对他的震撼特别大。
这表明,马未都先生正在顺应着私立博物馆的社会化趋势引导观复博物馆走向最终的成熟。
有人说马未都的成功之路不可复制,观复借助馆长名气而声名鹊起,发展得如日中天。但是对于更多的办馆者来说,借助馆长名气是不现实的。诚然,不可能每一个办馆者都成为闻名于世的大收藏家、文化名流,但从马未都的“观复之路”来看,也并非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例如博物馆的经营管理、募集社会资金支援等。这些就需要办馆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取舍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