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域卉:颐和园游记

这是一个年久的题目。笔者在北京长大,从小至今不知游览过多少次颐和园,在中小学生时代写过多少这个题目的作文。退休以后定居北京,手持老年人的公园优惠游览年票,可以任意次出入北京的十六个市级公园。颐和园自然成了经常光顾的地方。

从住家到颐和园,乘公交车将近一个小时。为健身,笔者进颐和园后大都是要顺时针环绕昆明湖走一圈,主要景点浏览一遍。四季景色各有不同。今天邀您共同走上一趟,对这座皇家园林游览欣赏一番。

乘车方便,我们从新建宫门入园。进入园门,碧波荡漾的昆明湖立即扑入眼帘。这里是昆明湖的东岸。颐和园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昆明湖占据了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约有两平方公里大小。虽然不能说象江苏太湖那样烟波浩淼,但也碧波万顷,水光粼粼。这里视野开阔,昆明湖与万寿山全景尽收眼底。山前的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以佛香阁为中心,成为最典型的标志性建筑。

脚下不远处,是八角亭和十七孔桥。八角亭八角重檐,正名“廓如亭”。一百三十平米的建筑面积使亭子显得高大宽阔,雄踞湖东岸和十七孔桥的桥头。一百五十米长的汉白玉桥造型优美,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由于有十七个桥洞而被称为十七孔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十七孔桥的桥头北侧。有乾隆年间用黄铜铸造的一座铜牛,称为“金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据说铜牛下面的汉白玉雕花石座的海拔高度与故宫太和殿地面的海拔相同。只要洪水不没过铜牛底座,京城里就淹不了皇上的金銮殿。

沿湖南行,在昆明湖的最南端,有一座高高的绣漪桥,俗名罗锅桥。这里是昆明湖水的出口。湖水通过罗锅桥流入长长的昆榆河,流向北京市区的后海。这里有一个颐和园的南门,可为游人出入,叫南如意门。

昆明湖上一道婉蜒水中的长堤,名为西堤,自南向北将湖面划分为二,东面大,西面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多种碧桃和垂柳,春季一派柳绿桃红的美景。湖面栽种荷花,岸边种植芦苇。夏季荷花盛开时节,莲香阵阵。让人不禁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笔者非常喜欢西堤的景色环境。这里不是颐和园的主要景区,早晨七点多钟,游人寥寥,空气清新,环境清幽。西堤上仿杭州西湖也建有六座桥亭。自南向北依次是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在柳桥和练桥之间,有一组建筑,主楼及左右两座辅楼均为两层,古香古色。高悬“景明楼”的牌匾,据说是由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句子来命名的。

从西堤隔湖向西望去,西山逶迤。玉泉山上的琉璃宝塔耸立山颠,远山近景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园林建设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

走过西堤北端的界湖桥,这里是内湖外湖的分界处。向西就是上世纪末重建的耕织图景区。小巧的蚕神庙,蜿蜒曲廊,精致的耕织图画石刻,还有许多老态龙钟的古树。或桑,或榆,或柳,经历百年沧桑仍然枝繁叶茂。小桥流水,极具水乡村野情趣。

从西堤向东,是有名的石舫。原名清晏舫,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为保护文物,现在已经不允许游客登临石舫。

从这里向东,进入万寿山景区,分别有山前、山后两条路线可行。

山前一路,荟萃万寿山的主要建筑景点,中轴线上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进入佛香阁景区,需要另购门票。

在排云门前面的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有世界上最长的游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一万四千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

山前湖畔,每到初春,红桃白杏还有成串的榆叶梅兢相盛开,如火如荼;金秋季节则秋风送爽,丹桂飘香。

山后一路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那里古树参天,曲径通幽,富有山林野趣。初春季节丁香花和迎春花开得热热闹闹,松柏枝头常年可见喜鹊喳喳,松鼠嬉闹。

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称为苏州街。

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店家都是清代服饰,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游客可以在钱庄用人民币兑换古制铜钱,在苏州街上购买食品饮料旅游纪念品等小商品。

在万寿山东麓,也就是颐和园的东北角,有一座独立成景的“园中园”,叫谐趣园。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主建筑涵远堂座北朝南。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水池中遍植荷花和睡莲,盛夏季节柳枝轻拂,莲花送香。蝉鸣枝头而不觉暑热。是个清凉幽静的好去处。走到这里,这一趟游颐和园的行程已经过半,稍感疲乏。可坐在曲廊下喝点饮料,休息一会儿。

在谐趣园,经常有一些退休的老人自娱自乐地合唱半个世纪前的老歌曲,也有操扬琴、琵琶、月琴、二胡、手风琴等乐器演奏老乐曲的。他们的演唱和演奏很能撩起老年游人无尽的怀旧情绪。

走出谐趣园,通过“紫气东来”城关,到了东宫门的宫殿区。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这时大约上午九点多钟,是大批游人进入颐和园的时刻。仁寿殿前的广场上,拥挤着一队又一队举着旅游团小旗的队伍,戴着红黄蓝白各色旅游太阳帽的游人,大多是外地人,也有为数不少的外国人。从他们兴奋新奇的眼神里可以判定,许多人是头一次来到颐和园。

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在北京2008奥运会前夕修葺一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门前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香炉等,雕制均极精美。初来颐和园的游人纷纷在仁寿殿和这些国宝前摆姿势留影。

仁寿殿后面有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及配殿组成的庭院,院内种植高大的玉兰树和海棠树,每年三四月份玉兰花开得雍容华贵,海棠花粉红娇艳,美不胜收。置身宫庭院落,仿佛身在故宫博物院。这里是当年慈禧、光绪帝及后妃居住的地方。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建于乾隆年间的1750年,后来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慈禧的奢靡和贪腐一直受到后人的谴责。可是现在反过来想想,如果当年慈禧把这一笔银子用在了大清水师,在腐败无能清政府的指挥下,战船也会被小日本在甲午海战中打到黄海海底去了。倒是她挪用了这笔款项,为中国留下了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转过这些庭院南行,眼前豁然开朗。我们又看见了水光粼粼的昆明湖和葱茏青翠的万寿山。

知春亭,充满诗意的景点。眼前柳条轻拂,远处巍峨耸立的佛香阁在上午金色的阳光照耀下,更加端庄秀美。近景远景绝佳,真是拍照留念的理想地点。龙舟在湖面上划过,众多游艇也散布湖上,悠然自在。现在的游艇大多是电瓶船和脚踏船,如果想重温“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美好感觉,在十七孔桥南面的游船码头,还有少量手划船可以租用,每小时租金四十元。

沿湖继续南行,穿过文昌阁城关,十七孔桥又近在眼前。我们进园的新建宫门也遥遥在望。此次颐和园之行也即将结束啦。

梁域卉 2008.10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